中国软件业从零起步到1600亿元销售收入、20亿美元的出口额(2003年底数据),5年增长了7倍,这个后起之秀已经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关注。追溯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从日本开始
中国承接软件外包最先是从承接日本单子开始的。以大连这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例,去年大连口岸软件产品90%以上出口日本,大连有一半以上的软件企业与日本有外包等业务合作;日本前十大软件企业均落户大连,其中NEC、松下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大连建立了研发中心。大连已成为全国软件出口日本最大的城市。
软件外包是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成本,专心研究新技术而转移的一种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接外包又是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一条必经之路。基于语言和地缘的优势,承接日本软件外包造就了大连软件业的起飞,中国软件业也得益于斯。
“承接外包工程将是中国软件业今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认为,承接外包工程对中国软件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只有抓住这个机遇,中国软件业才能适应全球IT业的发展,真正由低端向高端迈进,在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现代商务流程方面有突破,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
世界著名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在一份咨询报告中说,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几个较为集中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中心,印度和爱尔兰是两大主要外包中心,中国外包的综合实力虽然逊于印度和爱尔兰,但中国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外包中心。
向欧美拓展
但如果把承接外包的眼光仅仅盯在日本,就有坐井观天的味道了。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上,一边是欧美,一边是日本,欧美的市场份额是日本的4倍。由于地缘和语言等优势,中国承接得更多的是日本软件外包。此外,凭借目前的能力,中国软件业整体上还不能够以强力进入欧美软件外包市场。现实的做法是先做好日本软件业的“后花园”,集聚能量,逐步扩展到欧美以及全球市场。
但与欧美市场相比,日本软件外包明显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目前国内软件商承接的大多是日本的二包或者三包业务,主要涉及编码和测试,对于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承接日本软件外包,对于那些“翅膀已经长硬了”的中国软件企业,助推作用似乎已经开始下降。欧美外包则以其高附加值、市场份额较大,变得更加具有诱惑力。
就在去年12月8日,东软在全国软件企业中首家成功地通过了由QAIIndia公司组织的CMMI(集成的能力成熟度模型)5级评估。
日本软件企业大多数采用ISO9000体系,欧美企业大多采用CMM体系做质量改进和评估,因此,东软通过CMMI5级评估,意味着领到了中国软件进入欧美市场的新的通行证,被业界认为是一个重要突破。
东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运营总监卢朝霞认为,通过CMMI5级评估,提高了东软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将有利于东软的国际化。她说:“通过CMMI5级评估将使东软加快国际化进程。由于采用了国际上严格的通用标准,东软同欧美企业拥有了共同的语言。”
据了解,东软为了打开欧美市场,还于去年在上海建立了面向欧美业务的外包分公司。2004年,东软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创了历史新高。
信息产业部也一直在推动中国软件企业进军欧美市场,鼓励企业通过CMM各级认证,并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了一些倾斜。资料显示,国内已经有157家企业通过了CMM2,有48家企业通过了CMM3,10家企业通过了CMM4,有6家企业通过了CMM5。一个向欧美市场进军的势头已经形成。
国家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能力也给予了更大的扶持。去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COSEP),表示将重点支持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随着软件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拓展欧美市场势在必行。
开发两步走
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仍将以日本单子为主。
有业界人士认为,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之路要分两步走,开拓日本软件外包作为第一步突破口,第二步是进军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
其实,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不能作为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惟一通途。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认为,现在大连是要先给别人“打工”,通过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慢慢培养出一支队伍,再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拥有自己的强大的品牌和优越的知识产权,不满足于充当外国蓝领工厂,才是今天中国软件业做外包的根本所在。(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