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海外抢注多家中国企业商标引起激烈反响,首都专家学者聚会研究商讨企业维权大计
热点追踪本报记者 李慧莲 陈凌馨
在24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欧美国
家对中国企业实施大规模的反倾销以来,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已开始成为某些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设置贸易壁垒的一种新的趋势。中国企业尤其是对那些准备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并保持高度警惕。
近日来,西门子(含博世-西门子及西门子所属公司)恶意抢注海信、东林等7家中国企业商标的事件,随着海信将去德国应诉博世-西门子所告侵权案消息的传出,再度引发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该案即将于4月14日在德国科隆开庭。这是继2000年西门子欧司朗与飞利浦、西凡尼亚等一起为阻挠中国节能灯企业走出去,先后三次发起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反吸收、反规避诉讼以来,爆发在知识产权层面的最为激烈的纷争之一。
如何加强中国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为他们的海外商标反抢注维权提供法律及各方支持,以避免遭受损失,同时进行有效的商标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中华商标协会主办的这次研讨会正是为此召开。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界权威专家以及国资委、商务部、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和部分官员及海信、东林等企业代表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研讨。
“西门子抢注商标恶意明显”
中华商标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葆霖教授在发言中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为外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广阔的市场,外国企业到中国来享受了很多的优惠,得到了很多的实际利益。但是,像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公司,一方面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取重大经济利益,一方面却蓄谋已久,抢注多家中国企业的商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恶意抢注行为,完全违背公平竞争原则,违背商业道德,违背《巴黎公约》和WTO规则,难逃公道;在抢注别人的商标、偷到别人的商标后,他们还说转让会给他们造成损失,这是敲诈勒索,没有一点国际大企业的风度。这种手段是极其恶劣的。对于独创性商标的抄袭违反知识产权法的精神与原则,这不仅是对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障碍,而且是对现代国际市场竞争秩序的严重威胁。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教授认为,从海信和西门子的案件中,一方面反映了商标问题恶意抢注的现象。另外,西门子公司及其子公司在这些相关的案件当中确实很多行为都直接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黄晖博士认为,在海信和东林的案子中可以看出,海信与博世西门子、东林与西门子欧司朗都在共同的商圈,大家都是对手,要说不知道是颠倒黑白。如果说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像西门子这样大的公司说不知道很难自圆其说。
“什么是恶意?说白了就是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注册别人的商标就是恶意。就海信商标案来说,可以说西门子是明知、应知,他们和海信公司有直接的文函往来,甚至有支付他们到新加坡参展费用的行为。他们在商圈挨得那么近,在海信刚刚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它就跑到德国注册,而且商标一模一样,大小写都没有不同,其主观恶意是很明显的。”黄晖说。
被抢注的企业该怎么办
与会的专家们认为,国内有一些企业一般认为,外国的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比较规范,他们一般不会采取“小动作”或者违反的做法,现在的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完全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那些被抢注的企业应该怎么办?
李顺德认为,要有一个自觉的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对于个别大公司滥用知识产权滥用市场有利地位的做法,应该积极抗争,应该利用合法的手段即利用有关的法律和国际公约与他们进行抗争。
黄晖说,要想取得国际商标保护,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但是如果事情发生了,我们应该做到:第一是反对,第二是不怕。首先要揭露对方的恶意。商标法的保护,就是为了避免消费者混淆。保护的渠道可以通过注册,一般的国家都是通过注册确立商标的归属,也有一些例外。
专家们认为,海信、东林等企业对海外商标反抢注的决心和清晰的维权思路,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海外维权和品牌拓展的希望。
西门子不会是赢家
古罗马有一个法律上的谚语“欺诈毁灭一切”。意思是说,所有的民事行为,若是基于欺诈发生的,最后不能获得任何利益。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教授认为,从海信与博西的案子上来讲,在同一个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上,海信商标如果允许有两三个主体占有,就是说海信一个商标在中国及一些地方是由中国的海信公司拥有,可是在个别地方属于西门子,那么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将出现不堪设想的混乱,这跟商标法的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我想对于诉讼,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哪怕出现会对西门子有利的结果,这个官司并不可能会给西门子公司带来什么大的利益,反而会是一种伤害。”
郑胜利说,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要讲诚实信用。一个公司的商业形象在公众当中的影响非常重要,就是说消费者接受一个企业的品牌,不是依据法律规范,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心中的那一秆秤,依据他的道德标准“诚实信用”来作判断的。一旦这种商业不诚实的行为对一个企业的破坏造成了,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讲影响是一点点,可是对于一个非常大的群体的消费者来讲,这个影响伤害是相当大的。
李顺德分析,违背了诚实性原则的商业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而且这些企业从事这些不正当的竞争有损于他们的商业形象和自身商誉。企业的形象和商誉,也是这个企业知识产权的和他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所以说这些做法本身实际上是严重地损害了他自身的无形资产。
“既然西门子恶意抢注的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它不能回头是岸,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在事实面前一错再错,在全中国全世界的企业,和全世界的消费者当中丧失信誉,那样做那将是最不合算的。”董葆霖说。
这是不是意味着,即便西门子所属公司的官司赢了,也有可能成为实际的输家。专家们也为西门子算了一笔账,在中国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西门子“已凭借高达6亿多美元的总投资额及两位数的年均发展速度成为在华跨国企业的成功典范”,然而“诚信危机可能致使西门子多年来在华树立的形象毁于一旦”。专家分析,西门子多年来在华的苦心经营可能因此而化为泡影,正所谓因小失大。在高度国际化了的中国市场上与中国的企业同台竞争,彼此以诚相待、互相尊重,不仅是商业道德使然,也是法律的要求。因此,专家们也奉劝这类公司在抢注中国企业商标时,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商标侵权案的启示
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认为,对于商标纷争已经到诉讼程序的案子,希望中国企业能够下定决心,奋力拼搏。同时,也要认识到事情的艰巨性、复杂性。因为海信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百年老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他还告诫更多的中国企业,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市场上还有什么君子、小人之分,不要想大户人家不做贼。
同时,刘春田提醒,这个案件反映出我们的企业在知识上、在文化上、在市场的规律认识上有头齐脚不齐的现象,知识有欠缺、方法有欠缺,最后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所有中国企业都要通过这些案子吸取教训。
李顺德分析,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在我们谈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时,每个企业应当是平等的。现在的事实证明,有些大的公司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存在着一些不太妥当的和有问题的做法。就是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借助于他们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滥用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的制度,这种做法应该引起中国企业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黄晖说,我们现在要尽一切的努力争取维护我们的权利,但是如果能够提前做一些工作,能够提前注册,对于海外维权来讲,难度会更小一些,也会更主动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