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面临成本 扩容和产业链三大压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 07:59 经济参考报 | |||||||||
连续两年多“财源滚滚”、被有些市场评论者称作“打破社会平均利润天平”的中国钢铁企业,下一步走向令人瞩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本、扩容以及产业链三大压力正在中国钢厂面前显现。 几乎所有的钢厂都在考虑成本问题。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在最近召开的一次宝钢全体大会上说,2005年,中国经济将步入理性增长轨道,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将会下降;汽车等
有关市场分析师表示,只要今年钢材需求保持一定的增长空间,不出现恐慌性下滑,成本就会成为钢厂定价的主要依据,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刺激钢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 去年的过热投资不但没有消除钢铁业的扩容压力,反而在加剧这种压力。由于过热投资的结构性失衡,投资“摊子”铺得过大,短缺品种的投资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宝钢去年粗钢产量在国内的份额从9%下降至8%。面对内外竞争,宝钢的“扩容”压力很大,去年下半年其“十一五”规划目标作了调整,至2010年产能规模的目标是“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 其实国内的主要大钢厂目前都面临着“扩容”压力。据报道,首钢、武钢和鞍钢都在谋求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合作伙伴,新建大型钢铁项目。一些组建区域性钢铁集团的动议也在酝酿或推进过程中。外资在中国钢铁业的投资“扩容”决心也越来越大。德国蒂森克虏伯与鞍钢在大连合资建设的镀锌板生产线已投产;新日铁、阿赛洛与宝钢合资组建的年产170万吨的汽车板厂即将投产;日本JFE与广钢、韩国浦项与本钢的合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业内专家在不少场合一致呼吁,应该将钢铁业的投资集中投向存在市场供应压力的高端品种的生产领域,以便彻底消除投资过热与投资“饥渴”并存的矛盾。在新一轮释放钢铁业“扩容”压力的过程中,应有效解决产业集中度及产品结构等深层次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人最近表示,今年中国可能新增43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全年钢产量可能首次达到或突破3亿吨。 业内人士说,产业链安全已成为钢厂的“生命线”。中国钢厂与世界矿业巨头之间的年度价格谈判关系,去年才刚刚建立起来。今年的谈判困难重重,目前尚“悬而未决”。铁矿石主要输出国澳大利亚政府一位驻沪人士对记者说,进口铁矿石涨价已成定局,而且有些中国钢厂还可能“拿不到货”。大部分钢铁生产原料都存在同样的供应偏紧状况。此外,随着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国内钢铁下游产业纳入全球采购系统的比重会逐步提升,国内钢厂在汽车、家电等制造业领域建立稳定的战略用户和直供用户体系已迫在眉睫。 近两年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纷纷与上下游建立战略联盟。宝钢集团不仅与铁矿、煤炭、有色金属、远洋运输以及国内三大汽车巨头、中船集团等上下游核心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步甚至先期介入各自相关业务,而且还投资参股,占据汽车外围产业的生产份额。虽然同行羡慕宝钢在产业链安全上“先行一步”,但宝钢依然不满足于现有的“安全系数”,由此可见产业链在钢厂心目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