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外资零售商后过渡期未能松绑品牌受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09:54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陈海保 1月21日,台湾排名第八的富豪——台湾远东集团董事长徐旭东现身重庆。 此行他是为参加远东百货在大陆第一家店的开幕典礼。
在重庆,还有远东集团旗下被称为外资第一百货品牌的太平洋百货。作为同城德比,徐旭东称:“两者的定位短期不会有太大差异,主要以区域来划分各自的目标客户”。 《财经时报》获悉,远东集团此番“自相竞争”的做法有难言之隐。尽管以青春时尚定位的中高档百货的太平洋百货备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但因当年违规整改尚未完成,一直裹足不前。母公司远东集团通过拓展远东百货可以避开商务部的相关政策。 政策未全松动 2004年12月11日之后,中国零售业正式向外资开放,取消股权和地域上的限制,但商务部并没有给当年违规整改尚未完成的外资零售企业松绑。 “即使是正式开放之后,整改还没有完成的外商零售企业不能开设新店,必须到整改完成。”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对《财经时报》表示。 对于曾经在大陆百货业“风光无限”且“违规”的太平洋百货而言,中央的政策成为其继续拓展的绊脚石。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台湾太平洋建设集团控股经营的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绕开国家规定的外商投资商业股权比例限制,分别在成都和重庆独资开设了3家分店,并在2001年被原国家经贸委列入216家需要整改的外资商业企业范围之内。 中国政府对违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要求是,责令其将超过65%上限的其他股权转让给中方企业。按照规定,外资在整改中寻找的中方合作伙伴必须是年度营业额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有盈利的零售、批发企业。为了配合整改,太平洋百货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整改小组。但一直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中方合作伙伴。 “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在整改上耗费了整整3年时间,并且从那时开始,公司再也没有获得中国政府新开店的批文。”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副总经理江庆能说。 整改期间,恰逢太平洋百货出现原中国区总裁王德明跳槽和原母公司太平洋建设集团出现财务危机。之后,太平洋百货的控股母公司变身为台湾远东集团。远东集团涵盖纺织、化工、零售、建材、航运等十大行业,资产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目前远东属下有6家上市公司,远东集团百货零售业部分共分远东百货、太平洋崇光百货、太平洋百货与爱买吉安4大系统。 由于受制于商务部政策限制,远东集团试图避开商务部对太平洋百货的限制,通过旗下在台湾的远东百货品牌,拓展在大陆的百货业。 品牌受累 与号称“中国百货奇才”的王德明相比,江庆能更多扮演的是守业者的角色。王德明从1993年即赴大陆为太平洋百货开疆辟土,到2001年年底已经在上海、重庆和北京等地开出9家店,使太平洋百货成为祖国大陆首屈一指的百货品牌。 江庆能从2003年年初开始打理大陆太平洋百货,并积极拓展太平洋百货品牌,但皆成效不大。2004年年初,坊间传出,太平洋百货已经正式确定了成都第三、四店店址,打算试点推行太平洋百货的“百货+家电”模式。但时至今日,开店没有声息。分析认为,这是商务部出面干涉的结果。 自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非试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工作的通知》公开列出需要整改的216家非试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名单,要求各地在2001年年底前完成整改,并表示对逾期未完成整改和经审核不符合整改要求的企业,责令其停业整顿。但那次几乎所有需要整改的外资都没有按时完成,而有关部门也没有完全按照已经制定的政策去执行。此后,政府将期限延迟至2004年12月11日之前。但此时太平洋百货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方买家。 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对外披露当年整改的结果,《财经时报》无法获悉具体哪些外资零售企业受困于违规整改。但按照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表述,太平洋百货在没有整改完成前,是不允许开新店。 收购太平洋百货的远东集团急于要在大陆发展百货业,在矛盾中,徐旭东被迫“抛开”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拥有10多年品牌的太平洋百货,而启用“远东百货”。“这对太平洋百货品牌是一个无形的打击。”一位证券界零售分析师认为。 他认为,目前中国零售业已经正式向外资开放,政府没有必要深究过往的细节,“还要将外资的股权转让给中方,这与开放后不受股权限制的政策存在矛盾。”该分析师表示。 但也有分析表示,在WTO前过渡期间,政府此举意在“敲山震虎”,为正式开放后监管外资零售企业起到震慑作用,但对于像“太平洋百货”这样已经经营多年,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品牌来说却是一种无谓的销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