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临专利割喉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 13:40 国际先驱导报 | |||||||||
一周之内,从DVD到芯片,中国企业因两起与专利相关的事件而成为美国财经媒体的关注重点。这反映的是一个老话题: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振华 报道 1月30日,中芯国际表示,已经就专利及商业机密诉讼与台积电达成调解协议,将向后
专利权,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长时间里对许多中国企业几乎是很陌生的字眼。记得70年代后期看到过一份材料,说是中国有关部门想购买英国的飞机发动机,派代表团到该国考察。对西方先进技术感叹之余,询问起技术方面的问题。对方答曰,这种先进发动机是根据“吴氏通用理论”设计制造的。代表团人问何为“吴氏通用理论”。对方说就是中国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先生的50年代提出的理论。吴仲华1957年即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国用他的理论创造了世界先进的飞机发动机,中国不但要到外国去买,甚至还有许多人对其一无所知。 从这一事情中至少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当时保护知识产权或者说是专利方面的意识十分薄弱,使得洋人得以无偿使用;二是中国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世界先进的知识产权来发展自己的工业,使得先进技术身在深闺人不识。 “DVD们”更需中国创造 如今专利权问题已经不再为国人陌生,甚至使一些企业感到害怕。人们已经看到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一些企业,尤其是DVD制造企业,面临外国专利问题的冲击已经越来越严重,有些企业甚至到了关门的边缘。 目前中国DVD制造业在世界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出口越来越多,价格似乎也越来越便宜。但是,外国以专利为由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你的产品中拿走相当大的价格份额,谁让你使用的是别人的专门技术的呢?这种长期的“拿来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到头来恐怕只会是越来越困难。 他山之石,暂且不说“可以攻玉”,但可以借鉴。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制造工厂迅速在亚洲兴起。继“日本制造”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成长为日本创造后,韩国同样在上世纪末成为了高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出现了像三星、LG、现代等大公司。 从目前看,我国对外开放20多年了,目前似乎仍停留在“加工厂”阶段。照此下去,DVD生产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很可能会蔓延到其他行业。这似乎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中国企业需“纠错”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不少美国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过宝贵的看法和建议。1997年笔者在美国采访过一名曾担任过助理国务卿、对华十分友好的美国企业家。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一定要创造在世界叫得响的自己的名牌。他举例说,“我身上穿的衣服质量非常好,当我告诉朋友是中国生产的时,他们都赞不绝口。但当我问到中国有什么名牌产品时,他们谁也说不出来”。他举出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名牌后说:“中国有什么?美国没有人知道。”他的话或许早就给一些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指出了路子。 中国企业尤其是类似DVD企业摆脱困境,是必须要花大气力的。要有长远的目光和长远的战略,目光短视和只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肯定是不行的。创新需要投入,目前我们的整体投入非常不足。一般国外的科技投入会占到GDP的3%左右,而在中国还不到1%,而且中国的GDP基数还很小;其次是加强知识产权意识,不能只顾眼前而有违国际规则的利益。 总之,既要鼓励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是专利,也要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记得前几年,DVD红火时期铺天盖地的广告中都说“超强纠错”,实际上就是公开鼓励盗版、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我们驻外记者从国内带到美国的不少光盘(误买的盗版产品),在美国的DVD机器里根本播放不了——人家的机器不会“纠错”,因为这里的盗版光盘很少。 从以前的“超强纠错”到目前的处境艰难。中国DVD企业似乎应该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毕竟,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是心甘情愿的当一个“世界加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