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2005年国际油价走势不容乐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07:32 中国经营报

    在经历了2004年的高油价动荡之后,2005年的国际油价走势会如何?这是国际国内市场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虽然市场都对国际油价下跌充满预期,但笔者认为,从目前的信息来判断,2005年的油价走势不容乐观。

    让我们来看看国际石油市场近期的表现。在2004年10月25日,纽约油价创下每桶55.67美元的天价之后,国际油价至今已下跌了11%左右。一些分析人士就
此得出结论,认为国际油价“已经进入下降通道”.笔者认为,这一判断是值得怀疑的。虽然国际油价与最高位相比已经下跌,但与一年前同期相比,仍然大涨了41%。近日,由于美国天气转冷,加上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可能减产的预测,曾﹁度刺激油价突破每桶49美元水平;在当地时间1月2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轻甜期油的电子交易盘价格仍然高达每桶48.86美元,伦敦布兰特3月期油的价格为每桶46.03美元。这样的油价高位波动,完全不能说“进入下降通道”。

    分析影响国际油价的一些因素,有理由相信,今年国际油价的走势仍不乐观,维持在高价位甚至再度向上突破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主要有如下理由:

    首先,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中国需求对此有重要影响。

    新增的石油需求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中国需求是2004年国际原油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变量。据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中国2004年原油进口同比增长34.8%,达1.227亿吨。支持这一强劲能源需求的,是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1月25日公布,2004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之下,仍然达到了9.5%的高速度。这一势头在2005年将会持续。据来自《中国石油网》的预测数据,中国在2005年的石油需求总计达3.54亿吨,其中,原油需求约为3.23亿吨。而石油净进口总量1.77亿吨,原油净进口约1.46亿吨。以此来估算,今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约10%,原油进口量增长约20%。

    美国能源安全分析公司ESAI日前也认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决定2005年原油价格的重大变数之一。ESAI预期,今年美国平均油价在40美元~44美元之间,而中国原油每日需求将增加50万桶。增幅虽然比2004年要放缓,但仍将保持相当的增速。

    除了中国之外,印度作为一个新的石油需求大国,去年以来,也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活动频繁,寻求更多的石油供给,以维持印度的石油安全。

    其次,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全球石油供需将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

    在2004年从石油涨价中赚了大钱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仍将刻意维持国际原油市场的高价位。日前,多个OPEC成员国的石油部长都表示,要将目前全球石油的库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石油减产,仍将是他们今年时常祭出的维持油价的法宝。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油价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上扬的可能性相当大。从最近的油价变化看,油价的下跌极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回升。这与2004年的情况十分类似。此外,目前全球的石油备用产能已经较低,而这将加剧油价上升的市场心理预期。

    第三,国际政治形势在2005年还存在新的变数。焦点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地——中东地区。随着伊拉克大选的临近,一系列恐怖活动正在考验着国际油市。美国肯定会继续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最近,美国总统布什公开表示,如果伊朗在核问题上不与国际社会合作,美国不放弃对伊朗进行打击的可能性。一旦美国对伊朗动武,这对于国际石油市场将是一个极大的负面信号。

    第四,去年从国际石油炒作中大赚了一笔的国际石油大鳄,仍在市场外窥视。一旦存在市场空间,它们仍然会杀入石油期货,这一点与去年不会有大的改变。

    整体来看,在2005年,国际市场仍要做好应对高油价的准备。由于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在增加,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对中国的影响甚大。这是中国市场今年很可能必须面对的外在环境。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油价新闻 全部国际油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