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国有龙头药企遭遇内忧外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5:01 中国经济时报

  原料药生产过热困扰行业

  本报记者 夏金彪

  刚刚进入2005年不久,华药、鲁抗、石药、哈药,四大以原料药及其抗生素生产为主的国有制药龙头,就遭遇了内忧外患。

  在国内的抗生素生产方面。四大国有制药龙头,由于农副产品、能源提价等因素,在进入2005年后继续存在,导致制药企业的原料、生产成本上升。而新实施的有关规定,又仿佛成为企业不堪承受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规定,2005年1月1日起除注射用青霉素钾盐、钠盐以外,其他药品粉针剂的生产自2005年1月1日起均不得使用普通天然胶塞。但更换丁基胶塞之后,使得本来利润就很少的抗生素粉针的生产更是加雪上加霜。

  在对外原料药出口方面。四大国有制药龙头正遭遇印度反倾销的威胁。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介绍,据可靠消息,印度当局已接到印度有关企业提出的针对进口的中国青霉素工业盐的反倾销诉讼申请,根据以往经验,印度政府一旦接到申请就会批准。这意味着,作为以印度为主要出口国的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企业将可能面临反倾销调查危险。

  行业过热导致无序竞争

  “这些制药企业面临的内忧外患,有成本增加的因素,也有结构调整的政策性因素,但深层影响原料药企业盈利的是生产企业数量与产能的增加、行业过热。”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告诉记者。

  “发达国家原料药转移生产趋势日益明显,这是中国原料药产业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基于这一判断,中国制药企业进入原料药生产领域温度持续升高。

  以青霉素原料药生产为例。近年来,作为我国医药工业重要战略品种的青霉素生产发展很快,但也逐渐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并直接导致青霉素市场供求失衡,引发青霉素价格大战,已对青霉素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生产厂家从全国青霉素原料药生产厂家由五、六家迅速增加到十几家。据统计,全国青霉素原料药生产量已经从2000年的9000吨上升到2003年达到3.4万吨。

  目前,国内各大生产企业还有扩产趋势。来势最猛的首推位于河南新乡七里营的华星药厂。经过近几年的连续扩产,华星药厂的青霉素年产量已经达到5000吨,还在上第四期、第五期工程,准备扩大到万吨生产能力,要超过华北制药,争中国第一。

  外资也看上了中国青霉素生产在世界上的比较优势。境外厂商对已停产的湖北黄石药厂、河北冀东药厂进行注资。印度一家企业在山西太原投资建设了年产3000吨青霉素企业。珠海一家合资企业在四川新建年产3000吨的青霉素工厂。

  由于产能过大,导致国内厂家之间大打价格战。一方面,青霉素、半合抗产能的抗生素生产厂家之间竞争激烈,导致抗生素药企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针对国家去年出台了24类药品限销和针对处方药的不利政策,包括四大国有龙头制药企业在内的15家企业,在去年8月已经进行了抗生素提价行动。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这四大抗生素生产的巨头已经达成协议,将再次联手抬高药价,而此次涨价的目标将瞄准改用丁基胶塞的抗生素产品。另一方面,青霉素的出口也遇到麻烦。早在去年7月份,印度卫生部门曾暂停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及其他青霉素原料药类的进口审批工作,但3个月后又恢复了,我国众多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因此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而此次由于中国青霉素产品低价面临印度企业提出的反倾销威胁。目前,印度大约占我国出口青霉素产品的70%。据乔海利介绍,目前,医保商会正准备积极应对。

  加大宏观调控促使产业升级

  据了解,我国新上的青霉素项目多数集中在青霉素原料药、青霉素粉针等初级产品,而下游深加工产品特别是以7ADCA为中间体的下游产品——半合成青霉素发展一直逡巡不前,低技术含量、低加工青霉素品种占据大部份额,而受中间体合成技术的限制,7ADCA长期依赖进口,我国的头孢菌素生产起步较晚。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青霉素深加工品种约有50种,而国内可以生产的仅有9种,形成一定产量的只有6种。我国青霉素原料药目前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而半合成青霉素产量却不足世界总产量的10%。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告诉记者,“青霉素等原料药的产能已经大于销售需求,但国内的一些企业还对此继续投入。虽然,国家发改委已经有关于制止医药行业制重复建设的文件,但还只是指导性文件,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急需有关部门象对待钢铁行业一样,有确实的措施来限制青霉素等原料药行业的投资热。”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开始转移原料药生产,因而对我国原料药需求加大,导致我国制药企业纷纷看好这个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国内外各大生产厂商纷纷扩产。这不仅仅表现在青霉素产品上,维生素C等其他原料药同样也存在这种状况。据上海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8月份,国内有78家维生素C通过上海海关出口企业,出口量达到8143吨,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130%,其中有20家企业在去年同期没有出口纪录,表明不少维生素C生产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已经复产,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成为必然。但随后,由于国外需求下降,国内产能过大,导致维生素C的价格急速下跌。

  专家认为,由于宏观调控乏力,重复建设生产原料药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同时,原料药产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需求量的增长,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一降再降,最终使原料药生产陷入低价竞销的“怪圈”。俞观文认为,当前国家应加强对青霉素等原料药生产的宏观调控力度,坚持实施总量控制,限产保价等措施,控制生产和审批新的青霉素等原料药及粉针生产项目,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和技术合作等形式走联合发展道路,避免低水平重复;特别是,国内生产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青霉素等原料药的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以增强青霉素等原料药的消化能力。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