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效应在中国显现 内资中小零售商消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 00:48 中国经济时报 | |||||||||
-产经分析-谢彬 虽然2004年12月11日才是中国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的日子,但在此前,外资商业企业已随处可见,甚至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有的地方已经开放了这一领域。以北京为例,2003年是外资商业企业在北京开业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已有25家零售商业企业获得批准,项目总投资15.4亿美元,全年外商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107.4亿美元,占全市零售额的5.4%
沃尔玛是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美国的经济师讨论着“沃尔玛效应”:劳动生产力上升和通胀降低。在中国,具有更深层涵义的“沃尔玛效应”正在显现。我们在享受沃尔玛所提供便利的同时,它已经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变革。 中国零售业的灾难 外资零售商提早进入中国,使本土企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据WTO的规定,在中国入世三年后,2004年12月11日,零售企业才对外资开放。事实上,中国的零售业早已完成了对外资的开放。全球50家最大型零售企业早已进入中国,并进入急速扩张阶段。一方面,本土企业还没来得及在保护期内享受切实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已经通过一些违规操作完成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高端布局。中国入世总代表龙永图在谈判时,曾要求每个城市只可以进入二至三家的外资企业。但美方代表直言,在上海的南京路上已经有了16家具外资背景的零售企业。凭借实力及或多或少的超国民待遇,外资零售商让本土商业机构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外资零售业在中国遍地开花,渐渐地占据中国的流通渠道。 中小零售商消失 据估计,一个1万平米的大店可以取代300个小店。在大型外资零售店纷纷开业的背后,是一个个路边小店的结业。这样的后果:原先的小店主失业或变成雇员,商业态势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单一。在以中小零售店为主的中小城市,本身购买力有限,一个大的外资超市的开张会倒下多少商店呢?根据效率原则,原先从事商业的这些劳动力不可能全部被新开张的大超市吸收,要么成为雇员,收入或许会下降,要么失业,经济上陷入贫困。 零售业垄断 法国媒体有一种说法,“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的经济,谁就拥有了法国。”对中国也一样。外资零售商对中国本土商业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在这个背后,它还或多或少地改写了中国经济的规则。通过零售业,一个大的超市下面是成千上万的供应商。供应商要供货,就得守其规矩:品种、价格、质量、结账方式、供货条件等等。这些供货商势单力薄,根本不具备和这些商业大鳄对话的条件。一些有名的大超市向供货商收取店庆费、促销费、进店费等各种费用,变相把经营风险转嫁到供货商身上。与零售商的利润相比,广大的本土中小供应商风险更大,而赚的真是血汗钱。 在这些供应商的背后,是更多的企业。比如,一家供应面条的小厂,它需要小麦农业、机器工业、电力能源、包装(化工)。在这个产业链中,处于最高的是零售商。如果它有足够占有率的话,下面的这些企业只有随着它的指挥跳舞。 流通业就好比路桥,最先修的路总是修在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收益的地方。后来者不仅要面临先到者残酷的竞争,而且先到者占据了最顺畅的路径,后来者只有翻山越岭,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零售业的垄断不仅仅体现在店面的垄断,更是通过店面对经济的全面垄断,这是更深层次的垄断。 零售业垄断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对社会、生活方面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零售业的扩张,许多国家采取了很多方法,日本政府以法律手段规范政府和企业,不论内资外资,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中国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反垄断法征求意见稿,但愿还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