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浙江掀起信用破产风暴
当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各式各样年货时,浙江省各地工商部门却把一批企业“死亡通知单”送到了那些缺少诚信的企业主手中。
“信用破产”企业占了3.51%
来自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最新一期统计数据显示,在短短一个月内,浙江11个地市已有18749家企业被工商管理部门认定为“信用破产”。工商管理登记部门透露,浙江省共有企业53万家,此次企业“信用破产”平均遭淘汰率达到3.51%,而比率最高的台州达到9.35%。仅杭州市就有8079家“信用破产”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这一消息,在浙江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信用破产”风暴,失信企业成了惊弓之鸟。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叫好者有之,忧虑者有之,也不乏观望者。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据工商部门介绍,这些被宣布破产企业的法人代表三年内不得担任新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风暴”酝酿4年多
其实,这场看似突然的风暴,其实“蓄谋”已久。早在2000年的6月,浙江富阳市就推出了“企业信用公示工程”,向社会公示所有企业的信用记录,为5394家企业建立了“企业信用公示信息库,同时也为5700多家被吊销歇业的企业建立了“死亡档案”。2002年初,浙江省又提出了“信用浙江”的口号,省工商局着手实施编制“百万企业信用工程”。紧接着在全省多个县市进行以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为主的试点。到2004年底,已初步建立起以综合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体系。据了解,浙江省工商局于2004年出台了《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以此为依据,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并实现信用分类,一方面可以让公众更清楚地看到各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使得信用良好的企业在商业活动、银行贷款方面都可以凭借良好的信用增加筹码;另一方面,让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暴露在阳光下。
工商部门干预具备法规效力吗?
然而也有人提出担忧,“信用破产”会不会成为假破产真逃债的企业的又一新做法?在背负巨大债务后早早将资产转移,假信用之名破巨额债务?其次,目前“信用破产”的企业都是“突然死亡”,会不会有当事企业是“冤情未雪”?再次,企业的信用问题一直以来都属于企业经营之道的范畴,而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参与会不会形成对市场的不当干涉?同时,有法律专家质疑,浙江省工商部门推行的“信用破产”缺少法律依据,他们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具备让企业“破产”的职能,“破产”应该是人民法院根据企业或政府部门申请而履行的;再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台这一规则,并没有经过当地人大通过,因而不具备法规效力。信用已成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同时,信用也是企业一笔很大的资本,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超过企业的固定资产。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已成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有一点值得担忧的是,工商部门这种对企业信用的管理突破了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这种突破是否能有效运行下去,还得经过时间考验。(商公)(紫/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