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飙升三倍 复星加入青蒿素战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23:15 《时代信报》 | ||||||||
一种来自中国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在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可后,其价格在短时间内从每公斤2000元左右上升到每公斤6000元。而且短时间内,这种药品处于绝对缺货状态,是绝对的卖方市场。 在一个有着100%以上利润的市场面前,医药资本纷纷出击。但它们最终将面对怎样的局面?
信报记者 林华强 报道 1月24日,股民贺军已经在电脑前坐了几个小时,他在网上查找一切与“重庆华立”有关的资料,因为有朋友告诉他,2005年重庆华立将是一支潜力股。华立经营的一个项目——青蒿素将会带来巨大的赢利,更最重要的是,它还将吸引更多投资的目光。 “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逢低介入,短线操作肯定是有利可图的。”贺军当天就以每股4.55元的价格购了华立10万股股票,开始投石问路。在这之前的十几天,贺军一直小心翼翼地关注着这支股票,光是咨询华立本部和股评家的电话费就花了好几百元。 贺军同时关注的还有另外一支股票,它是排名医药上市公司第二的“上海复星”。这家公司和他一样看到了青蒿素所隐藏的巨大利益,同时开始在重庆寻找能种植这种极富价值的“野草”的地方,他们也开始投石问路。 复星来势汹汹 华立胸有成竹 1月14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虞哲敏,广西桂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严啸华携专家组不远千里到达万州。他们惊喜地发现,万州高山地区的土壤非常适合青蒿生长,于是复星决定在万州山区大面种植青蒿,据称其面积将达到10万亩之巨。 同时,在青蒿收割的季节,今年9月,上海复星医药还将在万州建立青蒿素提炼厂,并逐步在万州建立青蒿深加工企业。 面对来势汹汹的医药巨头,刚介入医药企业不久的华立表现得非常平静。记者从重庆华立了解到的消息显示,这家老牌的青蒿素生产企业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形成了一个从种植基地到成药出口的完整产业链。显然,他们的投石问路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已经初见效益。 据华立内部人士透露,在2000年,公司就有人提出了上青蒿素项目,然而在公司评估时,青蒿素项目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了。“很难想象从一个仪表制造企业挤入陌生的医药行业。” 然而一个偶然的细节让华立的决策层改变了自己的决定:当时一家青蒿素原料厂,连续几年亏损后已经生存无路,想寻找合资伙伴,可国内没有企业感兴趣。而一家比利时公司却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甚至在合资申请还没有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就为这家原料厂注入了300万美元的资金。 尔后的调查让华立更透彻的了解到青蒿素整个曲折的发展历程: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计划”——研制抗疟新药,保密程度与“两弹一星”处在同一级别。1973年军科院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90年代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了97%。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却不成规模,这也就有了之前原料厂合资破灭的一幕,而青蒿素对于整个世界上亿的疟疾患者来说是一种福音,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华立在4年前便开始介入。 青蒿一夜成名 药企欣喜不已 华立在选定青蒿素作为医药产业的突破口后,一些大手笔的收购开始让做仪表起家的同行们摸不着头脑。 2001年11月,华立收购湖南吉首制药厂,并将其改制为华立(吉首)青蒿素制药有限公司,当时华立集团控制了中国青蒿素产量的80%以上。 2002年2月,华立控股组建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公司,从而建立起了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为了整合原有的青蒿素专家资源,华立还发起设立了全国青蒿素科技基金。 到目前为止,华立运用资本已经整合起了整条青蒿素产业链。据华立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诚介绍,华立为此已经先后投入了3亿多元资金。然而这样的投入产生的效果在2004年以前都是让人不敢直面的。从华立介入青蒿产业直至2002年,复方蒿甲醚的全球需求仅仅为10万剂。 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2004年,尽管WHO于2001年就正式将复方蒿甲醚等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并于次年将复方蒿甲醚列入其基本药物核心目录。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价格问题。一位深谙国际药品进出口行业的红十字会专家称,在2004年以前,国内的复方蒿甲醚生产厂家以成本价向疟疾流行的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提供,单位价为2.4美元,在发达国家同样的药剂售价为27美元。 “传统抗疟疾药物每剂价格为0.2元,在贫穷的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很少人用得起价格12倍以上的青蒿素系药品。于是,大量的疟疾患者选用价格便宜但治愈率不到一半的传统药品,放弃治愈率高达95%以上的青蒿系药品。这导致每天有大约几千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 2004年初,有感于贫困国家疟疾患者的生存危机,大量的疟疾研究人员开始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的和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国际援助资金;这是在扼杀生命。” 面对这样指责,WHO和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组织没有正面回应。但在后来的几个月里,WHO大幅度调高了2005年的青蒿素类复方药物需求预测,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基金组织拨出2亿美元,支持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推广。 “这个口子打开后,在今后5-10年内,青蒿系药物市场将达到15-20亿美元。”某医药上市公司股市咨询师称。这样的场面让中国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有些兴奋难抑,同时也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中国的青蒿素产量不能满足其三分之一。 同时,由于需求量巨增,急涨的价格也让青蒿素生产企业欣喜。据重庆华立董事会秘书何女士称,在去年的7月以后,青蒿素的价格开始直线上升,原药的价格也达到每公斤6000元左右,而在之前,原药的价格都在每公斤2000左右。“价格一下子飚升了两倍,这实在让人有些不敢想象!”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是一种不愁销路的产品。华立宣传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重点考虑的不是怎样找买家,而是怎样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为此,重庆华立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始频繁的奔走于其生产基地酉阳和重庆之间。 “今年我们准备把青蒿素的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何女士称,青蒿的种植季节是二三月份,这个计划目前正在实施当中。 华立复星 瞄准国际市场 青蒿系药品的需求量猛增让华立在医药行业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同时也让一些闲置的医药资本开始活跃。 在1月14日上海复星决定在万州建立10万亩的青蒿生产基地以前,广东丰顺青蒿素生产基地已经于去年12月13日奠基。据了解,这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新南方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基地,建成后将以生产第四代青蒿素类产品为主,年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 另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一家广东上市公司正介入青蒿素项目,目标是收购广西某青蒿素企业,相关的收购谈判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业内人士估计,面对一个利润在100%以上的药品产业链,只要拥有资金、实力和渠道的企业,都没有理由拒绝。所以准备投入到这一产业的企业并不仅仅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些,它们可能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 “这样的一哄而上实际上是不理智的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产业绝对不会存在泡沫。”复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人士表示。 这些企业可以先思考一下大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可以眼前利润作为惟一介入理由,盲目跟进可能会作无谓牺牲。因为疟疾迟早会被控制,“我们也不希望世界上有这种疾病的存在”。如果市场如现在急剧膨胀一样急剧萎缩怎么办? “我们想通过青蒿素项目打开医药产业的国际局面。”华立董秘何女士直接告诉记者,做大青蒿素的目的是想通过青蒿素的供应打造自己的国际化渠道,同时积累一些在拥有独特资源和独特优势产业的运作经验。 “事实证明,华立建立的青蒿产业链是坚固的,我们占有了青蒿80%以上的原料产量,在这个项目上,去年的利润也是业界刮目相看的。”她同时向记者透露,这也是华立在向医药转型的一个特殊途径。 而被股民们喻为投资运作高手的复星同样并不仅仅是因为窥视到了WHO的定单,他们也一样有着更深层的目标。 “国内企业多数专注于国内市场,出口产品也是以原料出口为主,几乎没有制剂出口,而且很少会有海外投资,因此影响力也往往局限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及国际制药企业。”复星医药的总经理汪群斌说。 复星显然也是想在企业国际化上大做文章,虽然在青蒿素这个项目时间上落后于华立,但是这家老牌的医药企业没有华立转型的困惑,未来的局面还难以预料。 -相关链接 青蒿素是中国惟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按西药研究标准开发的中药,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个收入世界药典的中药之一(另一个是麻黄素)。青蒿素主销国际市场。作为抗疟疾骨干药“奎宁”的替代药物。 全球青蒿主产地为中国。重庆、陕西、云南、河北等省都出产青蒿,品种上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关键在于青蒿素(Arteannuin)含量上的差异。 2004年以前,全世界每年消费大约30吨青蒿素,价格一直平稳保持在每公斤230美元,而目前青蒿素的价格已达到每公斤730美元至910美元。世界卫生组织今年预测, 2005年,全球疟疾患者将会达到3亿人左右。全世界对青蒿素的需求量将达到130吨至220吨。中国目前产量仅为其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