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傅培炎:西门子代表德国制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 19:33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石玉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在华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当得知《时代人物周报》要对西门子进行报道时,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处参赞傅培炎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西门子是代表德国的形象之一,体现和发扬着德国企业的文化和精神”。

  傅培炎先生对《时代人物周报》表示,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德国传统的大公司之一。和克虏伯、蒂森、戴姆勒—奔驰、拜尔和巴斯夫等公司一样,西门子股份公司长年来影响着德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成长。

  他认为,创新力和革新精神是西门子成功的关键,并且在变化多端的岁月里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能力,也使西门子和它的产品一直成功在握。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那就是立足国际市场,德国的大公司和中小型企业在20世纪末全球化开始之初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到去年,西门子公司在华经商、与中国伙伴生意往来就有百年历史了。

  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西门子在德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来源于自身对传统的尊重。 傅培炎感慨,“德国制造”之所以能成为德国在全球的一句最佳广告词,主要得归功于包括西门子公司在内的这些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德国企业。“德国制造”这个概念代表着质量、良好的价格性能比、服务、创新的技术和可靠性。

  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企业都在为树立德国产品的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像西门子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无论在德国还是在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提供就业岗位也特别重要。这方面不能光看到那些直接在公司里工作的雇员和工人,而且还应该包括这些企业通过其生产基地和供应商为整个劳动力市场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德蜜月正长

  中德两国近年来关系非常密切,德国总理施罗德几乎每年都要带着几百名政经人士访华,两国政府首脑在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德时,更已确定了至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的目标,即从现在的每年约500亿欧元增加到1000亿欧元。

  傅培炎相信这一目标肯定将会实现,他说:“我们目前有如此可观的增长率足以保证。关键是我们两国要在关系友好、密切的政治伙伴关系的氛围中合作。这是互利的贸易往来的基础。两国贸易是互补的。因此双边贸易差额对谁有利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每笔交易对双方都有益;因为不然的话就不会成交。”

  除了贸易外,德国在华投资也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德国目前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国家在华投资方面德国也是名列榜首。这方面不仅涉及汽车行业(如上海大众)、在华生产其特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等战略性的工业领域,还涉及诸如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和商业连锁店麦德龙,各行各业的实力企业纷纷在华拓展业务。

  傅培炎介绍,此外还有很多协定和委员会,在这个范围内目前两国在政府级别上,有时也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下,正在不断进一步探讨、深化和发展经济关系。

  “我们也欢迎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把德国当作他们在欧洲发展的基地。”作为商务参赞傅培炎时刻不忘给自己的国家做做广告。

  商业环境:进步与挑战

  虽然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大步发展,但是对于中国的商业环境,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意见。

  傅培炎却是这样看的:“德国人要来中国,就必须学习很多东西。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要懂得贵国之大,和由大而生的丰富多样,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开始时就可以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它别的方面,人们在看中国时必须始终想到,这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伟大国家!”

  “中国领导人所推行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在过去的25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收入、外贸,各项国民经济的指标在我们看来均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上升着。”

  中国的发展给世界提供了很多合作的机会,所有的外国观察人士都高度评价在华经商的机遇,但是并不是在全国各地、在所有的行政区域内都能达到良好的发展速度。因此在经商活动中,外商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傅培炎把这看成是一种挑战,面对挑战他满怀斗志和兴趣:“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战胜这些挑战。”

  傅培炎坦言:“中国在进步!”

  理解中国

  尽管德国企业已经在中国拥有了令很多国家眼红甚至嫉妒的成就,傅培炎还是觉得不够:“作为世上第三大贸易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各企业应该到这个市场上来展现自己。”

  “对德国企业来说,在华开展经济活动的最大机遇,就在于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能让中国顾客满意,与此同时使自己的生意蒸蒸日上。”

  相当多的企业因为成本低而来华投资。因为即使涉及到全程生产某一产品,在中国生产的成本现在还是明显低于德国等西欧国家。

  但是靠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来获取成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最大的问题除了语言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差别,即由于不同的习惯而形成的另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两种“头脑”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傅培炎分析,就中德而言,合作是成功的,但在一些领域,两国企业在处理法律问题上也存在差别。德国企业习惯于一种虽相当死板、但却有保障的法律体制;法律的运用一般也都以非常透明的、有保障的和清楚的方式。而中国目前还不具备。

  针对外商投资中矛盾突出的“知识产权”问题,傅培炎说:“有的外国公司断定,在中国,技术、生产工艺还有商标等知识产权,不能像在自己的国家那样得到可靠的保护。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领导人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多么明确的政策,并且也相信,这类问题今后将会减少。”

  正如同中国已通过修订贸易法确实改善了外贸和零售贸易的框架条件一样,其他领域也将会出现积极的发展。

  “德国方面对于中国逐步向前迈进的方式是理解的;因为这个国家有许多地方还不像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发达,必须顾及到这一点。”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