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成为产业的时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 18:49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刘腾 “我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可以随便聊聊。”韩小红从纸堆中抬起头看着记者说。她刚刚吃完工作餐,面前的桌子上布满了文件。
这位女士是北京慈济健康体检连锁机构的总经理,她不时与进来的下属交谈几句,简洁地作出某项决定。在她的办公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成长带来的紧迫感,一切都显得匆匆忙忙却保持着某种秩序。 慈济在北京的医疗市场上可以说是成功者,3个月前,它获得了鼎辉国际3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这在国内医疗界非常罕见,正如一位国营医院的院长指出的那样:“3000万元并不算多,但是关键在于企业运营得到了国际投资机构的认可。” 随着资本越来越多的关注,医疗市场正迅速成为竞争白热化的市场。去年12月,北京现代女子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参与管理的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正式对外营业,而以“女子医院”为概念的,去年一年中北京就冒出了现代女子医院、当代女子医院和五洲女子医院3家。在这样一个市场上保持优势,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 幸运的是,慈济在这方面要比其他许多民营医疗机构少一些担心,因为它的主营业务避开了竞争最激烈的医院领域。3年来,它一直在健康体检市场上摸爬滚打,并且已成为国内这一领域里的老大和北京医疗市场上的案例。 韩小红原来是一家军队医院的大夫,拥有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刚开始创业时,她总共只获得了几百万元的贷款。那是2001年6月,国内的医院产业已经开始升温,成立于1998年的北京和睦家医院也已经获得了成功。在这种背景下,韩小红和她的伙伴决定将企业定位为高档医院。 “我们最初的愿望是办一家五星级医疗机构,服务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领域有潜力,利润也高。”但是,拿着筹集到的几百万元打着广告运作了半年,结果让她感到吃惊:企业的各项费用花去了100多万元,却没有多少效益,究其原因,是由于收费高,病人不敢来。 没办法,韩小红只好通过承揽企业、事业单位的体检业务来维持企业的运营。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光是体检业务就存在着潜力巨大的市场,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市场上,承揽业务的都是些没有固定场所、临时集合起来的“游击队”,成规模的企业一个也没有。 2002年3月,慈济开办了北京市第一家专业体检中心,企业转型了。 做体检就要找企业客户,可国营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定点医院。韩小红和朋友分析,最大的客户还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为外资企业服务的好处是收费高,利润可观。 她找到了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这似乎是慈济命中注定的发达机会。当时,掌握着十几万外企员工的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正头疼没有定点医院为员工做体检。结果,双方就这样一拍即合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慈济业务发展迅速,到2003年4月,它的第二家连锁体检企业也开业了。如今,慈济旗下已经有4家连锁体检企业,是北京市最大的健检公司。 健检在国内医疗市场上属于全新的行业,即使现在有台湾的美兆集团、韩国的SK集团涉足,但在北京,这一行业内成规摸的企业也仅有10家左右,竞争对手不多。 虽然在德国留过学,但是韩小红从来没有涉足过管理,经营企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她说:“我们在国内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即便是国外也很难找到借鉴的对象。” 开第一家体检中心时,慈济的管理完全像医院里的一个科室,因为韩小红不知道怎么做市场。到开第二家中心时,她方才感到要列出计划开拓市场。由于第一个中心很成功,因此她放手让员工自己干,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但半年以后慈济付出了代价,聘来的管理者根本不熟悉体检这种新行当,企业矛盾重重,远不如第一家顺畅,最后连员工服装都出现了不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韩小红不得不结束了原来的尝试,开始将第一家中心的管理流程推广到第二家身上,而聘用的管理人员也被要求必须遵循自己总结的经验。 韩小红在经营慈济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她说,对于市场化的医疗企业,国内很少有人有足够的经验,需要的是一步一步地摸索。比如,由于秉持着“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顾客”的理念,慈济曾经尝试过七八个医生服务于一个顾客的做法。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根本行不通。由于顾客太多,等候的时间太久,大厅里往往一片混乱。 “国内市场的特点是体检的人多,如果生搬硬套国外的一些作法,一定水土不服。”韩小红说。她的看法是,像美兆、SK这样的企业到中国大陆来,最大的难题正是水土不服。 与医院不同,健检行业对医生的医疗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因此许多体检医生都可以临时聘用。慈济在开第二个中心时,一些管理者提出对大夫实行“工酬制”,即像国外的企业一样工作一天付一天工资,理由是便于降低成本。韩小红采纳了这个建议,却发现虽然成本降下去了,但员工的稳定感降低了,原来一个岗位可以保持两个人,现在的情况是两个人都有怨言。“这根本建立不了一个稳定的队伍。”她说。 最终,她对“工酬制”亮起了红灯。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时报》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