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先后进行普查 担保业整顿风暴将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 14:09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巫燕玲,石海平 2004年岁末,国家发改委一纸通知——《关于协助对全国担保机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函》(下简称《通知》)发至全国各省市。《通知》表示,为落实国务院领导对担保市场的重要批示,全面调查了解担保市场情况,决定对全国担保机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而在此之前,财政部委托一家中介机构刚刚进行了一次担保业大调查。接二连三的普查似乎让担保业嗅到了整顿前夜风暴的味道。 整顿风暴前夜 记者就此咨询负责此项调查的国家发改委融资担保处,有关负责人以调查将于3月结束、最后结果还有待观察为由,没有正面回应。而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则称,目前担保业情况非常混乱,确实到了该整顿的时候。这次调查后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 事实上,在担保业中,一直存在国家将进行行业整顿、严格市场准入的心理预期。不少担保公司匆匆“降生”以期掌握牌照资源就是例证。 “我觉得这可能是国家要对担保业进行整顿的信号之一。2005年担保业的日子可能更难过了,国家相关监管部委应该会有所动作。”牟成钢曾是全国首家民营担保公司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现任深圳安信巨融担保公司总经理。 而在广东,担保行业的状况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近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民间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做的《关于广东信用担保机构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已经完成。此次共调查了广东省56家担保机构、116家金融机构和121家中小企业。 经营难以为继 央行广州分行的调查显示,担保业的整体经营不容乐观。 在经营效益方面,56家信用担保机构中2003年出现亏损的信用担保机构为8家,亏损面为14.3%。而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秘书长张德本告诉记者,广东省大多数担保公司都在盈亏边缘徘徊,“只有三五家经营状况比较好”。 担保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依赖于银行。而调查显示,2004年1~6月,商业银行发放的由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企业贷款只占广东全省贷款增加额的9.4%。 即使能开展业务,担保公司的盈利空间也很有限。这次调查显示,担保机构平均担保放大倍数仅为1.36倍,远低于相关规定允许的5~8倍。担保放大倍数直接影响担保机构的收入,目前这种担保规模,大部分机构难以为继。 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更被认为是担保业的大限来临。牟说,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报批需要时间,“2005年担保业可能还有的做,但是2006年就很难说了”。 担保业之“罪” 在担保业务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股东收益要求,担保公司种种违规行为不断。 “现在深圳大大小小估计有超过100家担保公司,但真正从事担保贷款业务的不过十几家。”牟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担保机构既从事担保业务又从事投资业务的比例高达33.9%,而担保收入仅占2003年信用担保机构总收入的49.1%,不足一半,担保业务实际上成了一些担保机构的“副业”。 调查发现,有的担保机构以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有的甚至直接发放贷款。如一家向某商业银行申请担保合作的担保机构,将60%的注册资金委托给一家地方性投资公司做委托理财。 有些担保机构注册成立后,抽离或者挪用资本金;有些担保机构资本构成中现金资产偏少,其他固定资产偏多。如某市一家信用担保机构在其1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中,有将近90%的注册资金是一幢空置了数年的大厦折价而来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不实或结构不合理,严重削弱了其实际担保能力,使银行贷款潜伏巨大风险。 有些担保公司甚至玩“空手道”:在给A企业担保的贷款中扣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为该企业提供担保的风险保证金;然后在为B企业担保时,又用这笔资金作为自身向银行担保的风险保证金,担保机构自身资金则另作它用。这一来一去实际都是银行资金,一旦经营不善,最终风险将全部落在银行头上。 谁为风险善后? 由于担保对象都是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的信用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担保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其实更高。 虽然目前广东担保机构代偿还较少,代偿率比较低,但有48家、85.7%的担保机构是2003年才开始开展业务的。经验数据显示,担保机构成立第三年后——对广东省85.7%的担保机构而言就是今年——其累计代偿率将进入增长期。业内人士称,如果一个注册资本1亿元的担保公司一年内出现10%的贷款未偿还率,这个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而种种违规行为更加剧了这种风险。系统风险一旦引爆,谁为担保业买单? “当然只有银行。”广州一位股份制银行公司业务部经理坦言,“最后有可能又要政府兜底”。 这位银行业人士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按照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担保机构应按照担保费用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比例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但事实上,由于目前担保业处于一种“多头监管”状态,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建设部、农业部、劳动部都有权管理担保机构,风险监管基本处于真空。这次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担保机构没有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足额提取各项准备金。 前述广东民间投融资问题研究课题组因此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担保行业的监管体系。 相关报道:危机处理专家执掌金融稳定局 央行金融稳定局是最近两年才设立的部门,但是作为央行的两大职能之一 ——金融稳定的维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日前刚刚宣布的由张新出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这一要职,在不少人看来,颇有黑马之意。 谢平执掌汇金公司权杖后,卸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一职在多数人的预料之中;更让人们关注的是,谁能接任谢平。人们在猜测中等待,甚至总结出就任这一职务必备的四个条件:识宏观,会监管,有资望,懂洋务。 用这四条标准考察张新其人会发现,张新其实很适合担纲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之职。 张新1992年夏天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商学院攻读金融学(Finance)博士;1996年毕业后曾首选教书,但终未成行;后转而投身华尔街,先后就职于华尔街投资银行LECG/美林集团和对冲基金(Caxton Corporation,从事投资策略和风险分析、基金管理以及期货债券交易。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张新受聘于世界银行,专门从事危机国家金融救急管理,同时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改革和重建提供技术援助。就在这个阶段,张新开始正式接触金融稳定方面的工作。期间曾任韩国、巴西、泰国、秘鲁、哥伦比亚等国的债务处理和证券市场重建项目经理,工作内容覆盖债券一级市场自营商体系的建立、 二级证券市场流动性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建立和完善、国际热钱的风险管理、税收制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信息技术和证券市场全球化对新兴市场的影响、银行和企业的重建与证券市场建设的互动等。 三年后张新回国,进入中国证监会担任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措施。随后在周小川入主央行的次年也进入央行,任金融稳定局副局长一职。 张新的良好知识背景和研究水平,以及他在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危机处置工作经历,加上在国内多个监管部门从事监管及研究工作的历练,对他执掌金融稳定局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来说,张新不是黑马而是白马。 不过对张新来说,此时执掌金融稳定局并不轻松,大量的制度建设工作在等着他来做:存款保险条例的制订、交叉性金融工具如何监管、金融风险处置方法选择、哪些指标对于预测金融危机更有效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大量研究才可能提出最优或次优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