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医药业 > 正文
 

罗氏中国脑库:和研发外包不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7: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洪其华 胥会云 发自上海

  美国礼来、香港和记黄埔等一些跨国集团都已经落户上海,有业内人士预计,3~5年内,上海将新增8家左右跨国集团新药研发机构,总数超过15家

  能见到陈力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虽然大家都说他是个很随和的人。“他太忙了,
这几天时间都排满了。”他的助理一再向记者解释。

  为罗氏研发进入中国架桥

  2004年10月30日,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落户浦东张江,这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医药企业研发中心之一,陈力现在的身份是该公司科研总监、首席科学官。

  “5年前我有幸参与了罗氏在中国建研发中心的探讨。当时主要是想架一座桥梁,让国外大公司的决策人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的科研部门了解国外研发的进展程度和方向。”陈力说。

  1982年陈力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在有机合成研究室从事有机化学和药物研究,1988年出国,1992年进入罗氏在美国的研发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在陈力担任美中药协主席的时候,他邀请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副总经理丁永岳以及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其他人士到美国参观研发机构,并与上海市科委、北京市科委等部门有了接触。

  “2002年我回国4次,到上海、浙江、广州等地,一是考察,二是组织大型学术研讨会。”陈力说他当时带领一个美中药协国外专家代表团,让他们为国内介绍医药研发思路和科技动态,同时也和国内保持良好沟通。

  陈力表示,这些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只是我感觉到了变化,而公司的高层没有感觉到,那肯定不行。”

  今年1月13日举行的“中美知识产权圆桌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保护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为外商来华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是一件好事,也将更加坚定我们做研发的信心。”陈力对记者说。

  将中国智力文化融合到全球战略

  2004年10月30日,经过长时间多方考察,罗氏首期投入1100万美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研发中心。这是罗氏在美国和欧洲以外地区建立的第五个药品研发中心,也是罗氏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全球性研发机构。

  “这是在全球其他四个研发中心建成后,50年来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做了很多的调查工作,并从中感觉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陈力博士援引罗氏全球科研总裁诺斯教授的话对记者表示。

  该研发中心属于罗氏全球研发体系,这里的数据直接进入罗氏全球的数据库,并可以直接检索全球数据库的数据,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已经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和研发外包完全不同:罗氏的模式是直接把中国人的智力文化融合到它的全球战略中。”陈力说。

  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利博士曾表示,该研发中心将直接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罗氏设在巴塞尔、纳特利、帕洛阿托及潘茨堡的另外四大研发中心协同合作,为罗氏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开发出高质量的创新临床候选药物。

  过去一提到罗氏,人们自然想到它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商,1992年陈力加入罗氏时,罗氏的主要业务有精细化工包括维生素、香料香精、染料、诊断和医药三大部分,但现在罗氏已逐渐剥离了精细化工业务,而致力于更高尖端的生物医药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陈力对记者说,创建中国研发中心就是要为罗氏今后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关心中国科研环境和人才

  作为科研总监,陈力从技术层面上更为关心的是中国有没有符合搞创新药物研发的硬件基础和人才基础。

  陈力表示,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和通讯等方面来说,上海可以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好地方。但上海是不是有和研发相关环节的物资以及相关的支撑产业,曾经让他很担忧。

  “在美国,我们每年花几百万美元向大公司购买化学试剂和化合物。一般我们的科学家有一个想法,要做相应的实验,他们两天内就可以拿到需要的化学试剂和化合物。也就是说,科学家从设计到行动的时间很短,但在中国,能不能买到、需要多长时间、服务怎样,都不知道。”陈力说。

  “幸好这一切进展都十分顺利,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实验了,尽管去年7月份这里连房子都还是毛坯,但现在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且已经在罗氏登记注册了,这证明高尖端技术从国外到国内的转移是可行的。”

  当然他的担心也并不是多余,还有很多细微之处需要磨合,如仪器之间的整合、各个环节的进一步密切合作。

  陈力担忧的另外一点就是人才,这是研发的核心。虽然中国有很多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但几乎没有他们需要的药物化学人才。他表示,药物化学是一个由很多学科整合起来的综合学科,需要有生物生化、生理药理、毒理、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这种人才不是学校里能培养出来的。不仅中国,就是美国也没有这样一个培训体系,这样的人才都是在大的研发中心里经过几年的训练才逐渐培养发展起来的。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招聘面向全球,现在的科学家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等不同的地方,有的已经工作过十几年,有的刚做过博士后。“我们需要那些介入过新药研发,知道研发,并热爱研发的人才。”陈力说。

  目前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有三位博士后被安排到罗氏的其他几个研发中心进行培训,让他们在那里逐渐成熟,之后再回来。而几年以后,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40多位科学家会成为在中国从事新药研发的专业实战人才,“效益不单单是罗氏的,中国的药物研发也会由此受益。”

  “总的来说研发进展还算比较顺利,虽然和国外有些差距,但我们会根据实际进行调整。”陈力如此评价研发中心这几个月的工作。

  改变有发无研的尴尬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建成之前,根据当时对中国生物医药学科的了解,陈力认为中国要想搞自己的医药科研,应该着手抓一些实际的东西。一是国外的专利过期药,“这些药并不是不好,相反是在欧美经过验证都是非常有效的药,只不过是由以前一个公司掌握它的营销变成了现在所有公司都可以。”二是创新药,快速跟进,瞄准国外已经临床证实的生物科研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深入下去,而不是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寻找新成果。

  陈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药物研发只是“发”——仿制、天然产物成分再利用、复方等,是从临床到上市的过程,而寻找临床药的“研”是不存在的。

  “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愿意去做赚钱快的事情。”陈力说。另外他表示,这也和国内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关。

  做出一个新药是科学家的梦

  罗氏研发进入中国后,一些国外医药巨头也随即跟进,但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像罗氏那样建立自己的“脑库”,招募自己的人才,立项开展自己研究的还非常少。

  在陈力看来,外包不能解决新药研发的实质问题。虽然现在公司通过外包盈利了,但作为科学家,长期从事毫无反馈的研究活动难以激发他们的热情。1997年和2001年陈力参与研发了两种药物,前一种在做三期临床,后者进入一期临床。

  “可能5年后我会对你说,‘嘿,我做了一个药了。’对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梦,是潜移默化的动力。”

  选择建立脑库模式的研发中心,陈力也有压力,因为有很多眼睛都在盯着他们,其中既有国外其他医药巨头的科研机构,也有国内同行。

  但他们同时也看到了机会,美国礼来、香港和记黄埔等一些跨国集团都已经落户上海,有业内人士预计,3~5年内,上海将新增8家左右跨国集团新药研发机构,总数超过15家。

  “独木不成林。药物研发是一个产业,同时也需要一个体系。”陈力认为大家纷纷进入中国内地是件好事,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研发水平在提高,一方面也能形成集聚效应,共同推动新药研发。

  “我们会和国内外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今天下午就有深圳的朋友过来和我们沟通交流。”陈力说。不过压力并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研发和其他产业不一样,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投入和资金投入。“今天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明天就能看到结果的,成效如何,要等几年才会知道。”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