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代来临:纺织重镇西樵面临生死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6:3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燕玲 佛山报道 褪了色的灰墙,掉了角的瓦片,堆满锈斑的铁门,三五台老式纺织机不时传来“喀嚓喀嚓”的声音,飘摇在屋外树枝上的一排排纺织女工衣服。这场景,恰似上个世纪80年代的
但是,这场景的时间却是在2005年1月——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全面取消之后的今天。 以生产面料出名的纺织产业集群重镇——佛山市西樵镇,二十多年前从一个小村演变成“户户闻机声”的纺织重镇,曾经辉煌一时,接着走向衰败,如今也要开始面对后配额时代如何继续活下去的难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广东联络处主任伏广伟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发现全镇1330家纺织企业中,80%以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的总趋势不可逆转。过去鼎盛时期,西樵有3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千余家,预计今后还要淘汰大部分。”伏对“后配额时代”这些小工厂的生存前景表示担忧。 看不懂的市场 对于生存的危机,西樵镇上最大纺织面料企业之一——樵利化纤,感受最为直接。 1997年,樵利化纤的总经理陈树彬投资2000万元,在村子里圈地10亩,买来40台机器,招聘100个工人。7年之后,樵利追加投资近亿元,将规模扩大为400多工人、170台机器、6万平方米厂房。 作为南海纺织行业协会的会长,陈树彬对2004年的市场形势极为抱怨,称“这是一个看不懂的市场”:“过去的一年,日子很难过,做得好辛苦。” 陈回忆,从2003年底以来,樵利的日子非常艰难。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所有原料价格一路暴涨,平均升幅在15%-30%之间,最高时涨幅达到50%。这样的高价位保持了大约半年,到了2004年6月,价格又突然回落。到目前,尽管价格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但仍然保持回落的趋势。“原料价格不稳定、暴涨暴跌是做工厂的人最怕的。”陈树彬说。 上游市场的极其不稳定,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常规思维。现在,棉产区、经销商、纺纱厂都在猜测,年底前会不会抛货?按照往年经验,春节前必须要抛货,而抛货价格一般比成本价低5%。如果按照惯常经验,在抛货时拼命进货是可以的。但是基于今年的市场形势,让陈树彬这样的行业老手也不得不谨慎行事:“我不敢轻易进货,只能说用多少就买多少,否则,万一节后价格更低怎么办?” 除了原料价格不稳定之外,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导致购买力下降,也直接影响到了樵利的订单。像樵利这样面料开发型的企业,不能等到客人下订单,产品必须走在市场前头。因为下游销售商会非常慎重,不会留很多库存,所以压力自然就落到了生产厂家身上。 “2004年的产量起码降了一半。”陈说。因为今年市场风险太大了,必须保持零库存。往年,库存已经有10%-20%,今年环境不好,往年的库存没法销掉,所以只有减少产量,处理往年积压的库存。 而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国外的订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目前外单保持了一定数量,但之前外单几乎就没有,“因为配额取消,外国客户暂时都不下单了”。 陈介绍,在配额时代,像樵利这样的企业,要出口,就得买配额。1公斤(1000克)的布,配额起码要1.6美元到2美元,以1米布300克的重量来计算,每米布的成本至少要增加人民币5元到6元左右。配额取消之后,这部分成本会降低,价格随之下降,外国客户都在等待。 扩大生产 处于西樵纺织企业第二梯队的华兴织造厂,把注意力放到了取消配额后该如何迎接市场机会上了。“我们要为加大生产做好准备,一旦发现市场需求增加,就可以马上进入。”华兴总经理高金富这样说。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华兴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最终都生存下来,而且工厂的规模有增无减。1985年刚开始建厂时,华兴只有9台铁木机,主要是给国营厂加工面料,做一些外包的单。现在已经发展到40多台机器,而且全部换成了剑杆机。 高认为,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一直走精品路线,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满足品牌商的市场需求。 今年,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华兴的销售并不令人满意。在春节之前,把积压的库存低价处理掉,是华兴的当务之急。“有的几块钱就要处理,处理起来亏本很多。我们做面料这一行,利润并不高,但是亏起来就吓人了。很多企业做不下去了要转行就是这个原因。” 高算了一笔帐,本来卖每米15元钱的布,如果不对路子,到春节前只能以5元钱处理掉,那么1米布就亏10元。华兴一年的库存大约在10万米左右,亏损的额度就很大了。 市场环境如此恶劣,高对于未来还是充满期待。“后配额时代,尽管我们的产品主要供应给中间商,没有直接外销,但是随着外国市场对中国纺织产品总体市场需求增加,必然也给我们这样的企业带来机会。”高说。 关键是,要为扩大生产做准备。高金富此前不惜血本,从意大利进口了20多台剑杆机,其产能相对等现有的50台纺织机产能之和。 在进口设备之后,高开始酝酿十多年来华兴的第二次扩张,新建厂房,比过去厂房面积大一倍以上。该工作现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只要市场需求开始增加,我的设备和厂房都已经到位,马上加大生产,随时进入市场。” 不过,西樵的纺织面料老大陈树彬并不认为加大生产规模是应对后配额时代的明智之举。“很多人认为门槛低了,成本会降低,市场需求会增加,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我不赞成这种做法。”陈认为,产品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把过去一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产品研发上,瞄准小批量的高端产品。 机遇是什么 以高金富为代表的扩张派,是企业主的普遍心态,这在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得到了验证。基地内,随处可以看到正在建设中的纺织厂,似乎正在为新一轮的市场放量打基础。一股迎接“后配额时代”的热流正在企业主心中升腾。 但是,专家提出了异议。在全国纺织集群产业创新西樵现场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严肃地指出:“那种把后配额时代当作数量扩张时机的想法是绝对不现实的,如果真要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贻误大好时机。” “有人认为,后配额时代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机遇是数量扩张,错了。……因为取消配额,供过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过度竞争的风险倒是出口中低档产品的厂家十分警惕。”杜钰洲说。 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高勇也认为,过去五年是纺织工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五年:从1999年下半年,全国基本完成棉纺压锭以后,五年内,中国纺织工业规模整整翻了一番。2003年底,中国生产的纤维占世界的1/3,纺织品出口贸易占世界的20%,服装出口占全世界纺织品出口的28%。 高勇认为,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内产能从2004年开始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在国际国内的大发展背景下,取消配额之后,如果不能改变过去五年以规模、数量为主的产业增长方式,变为技术增长和产业升级,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将受到重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顾强处长作了一个比较研究,一个意大利的大型鞋厂,有14000人,一年生产皮鞋2000万双,销售额16亿欧元;而国内一个大型鞋厂,有190000工人,一年做7亿双鞋子,销售额150亿元人民币,不到15亿欧元。 而在全国,中小规模企业数以十万计,其销售总额大约占全行业40%,从业人数大约有900万左右,绝大多数是“洗脚出田”的农民。 在西樵镇调研了两年的伏广伟,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他认为,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镇上的千家企业,至少有2/3都生死不保:“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的总趋势不可逆转。配额取消,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标志着全球纺织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更为激烈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改善产品质量、更新管理是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