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能源行业 > 正文
 

中国能源紧缺 石化市场开放仓促上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7:52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罗斌

  能源领域的新闻很难做。2004年能源供应全面告急,我转而从事这一领域的报道,方向集中在石油化工与电力煤炭领域。无奈的是,能源圈仍是一个行政性垄断行业,这注定了记者在还原新闻事实的突围中,障碍重重。本质上,报道障碍来自 “在路上”的行政配置的过渡中,其根源深植于非经济领域。而在经济领域内,随着入世承诺的完全兑现,商品的
自由流动和竞争日甚,这种局面将有相当改善,留给记者腾挪的余地也会大得多。

  2004年,中国的石油供给问题上升到国家石油安全的高度,而兑现入世承诺压力渐紧。在能源紧缺和市场完全放开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石油化工企业仓促“走出去”的脚印,凌乱而真实

  中国跨入WTO后过渡期的分水年2004年,亦是中国能源紧缺年。国际原油价格摸高到55美元,而国内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2亿吨,社会全年原油消费量不低于2.9亿吨。

  2004年,中国的石油供给问题上升到国家石油安全的高度。鉴于此,中国全面展开战略石油储备建设,一期的目标是在2005年建成35天原油进口量的储备油库。这大致相当于1000万吨原油库存,需动用500亿元的国家财政。

  中国对石油安全的考量,建立在供应数量与价格,能否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如何长期安全地获得稳定原油资源,则成为国家石油“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内容。

  海外路线

  在这一战略政策指针下,贯穿2004年中国石油业的一大悖论是,石油安全战略与企业正常行为逻辑之间的冲突。

  “我们的油井四周都架有机枪。”在战乱不断的苏丹,多数西方石油公司已经撤离,而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武装开采中,每日获得约12万桶原油。

  虽然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布点很多,但多数规模很小。事实上,从1997年中国油企进入苏丹以来,海外油气资源的开发,并未有重大突破。它们似乎正在重复1970年代以来日本曾经犯过的错,后者因海外资源争夺的非市场行为,累积了庞大的亏损与债务。

  为了绕开海外上市时,曾经对投资者做出不涉足中东主要产油国开发的承诺,中石油(857.HK)、中石化(行情 论坛)(386.HK)均将海外拓展油源业务交给集团公司处理。

  2004年初,中石化集团罕见的召开了上游海外工作会议,这距上次会议已近两年。为了配合“走出去”战略,中石化集团计划投资54亿元。

  “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寻找和发展多元化的石油供应市场已是必然选择。”在11月26日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向业界重申了这一观点。从长远看,加大对海外油田的投入,获取份额油,将成为中国引进石油的最主要方式。

  陈同海进一步指明,在继续加强同中东地区产油国、俄罗斯的传统合作关系的同时,还要扩大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苏丹、利比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合作。

  上述中东地区产油国,是伊朗和沙特。而2004年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扩张的路线图,正是以中石化面对美国压力,强硬竞标伊朗新油田为起点。

  2004年1月1日,中石化集团在伊朗风险勘探项目——卡山阿旺1井,获得了日产量上千立方米的高压油气流并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与此同时,中石化集团参与竞标开发伊朗16个新油田,作为回报,中国每年将向伊朗采购10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

  这是在中东地区,中国石油企业获得的实质性突破。2004年1月27日,中石化集团又中标沙特阿拉伯的4万平方公里天然气项目。这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外开放的三份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份。

  中国得以切入中东,是因为伊拉克战争之后,西方石油公司大规模重新进入,为了阻止美国一家独大,海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石油公司开放,以推动该区域多极化石油格局。此前中石化已花大力气升级原油炼化装置,得以炼制中东出产的高硫原油。

  中国另一寡头中石油,在海外资源的争夺上,与中石化的目标区域基本一致,分四个区域:西非及北非、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南美及墨西哥地区、南亚及东亚地区。上述相当多地方,或因开发价值小或因处于战乱,为西方大型油企慎足。

  而中国公司试图获得大而新的石油资源计划,多以失败告终。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以超过12亿美元做价,联手竞购里海的大规模油田,被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以优先购买权挡回。

  事实上,世界油气资源争夺罕有盲区,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分割局势基本确定,中国石油企业提高海外油气生产能力的绝对值将非常小。

  管道之争

  开发海外油气资源,只能对中国的海外石油供应结构稍作微调,而比起难以大幅提高的石油产能,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则是中国石油问题的真正命门。

  从地缘安全角度看,通过内陆石油管道的运送,改变六成以上石油输入倚重马六甲海峡运送的现状,才能够保证中国未来的战略优势。

  中俄间的安大线,因其占中国进口原油四分之一的供应量,在2004年里占尽朝野视线,这条中俄间酝酿了10年的石油管道计划,在最后时刻改变线路。

  早在1994年,俄罗斯提出向中国提出修建两国输油管线建议,7年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油田-中国大庆的管道铺设协议由两国总理签署。2002年,日本以70亿美元贷款为条件的介入,游说俄方以安纳线(终点为俄远东纳霍德卡港)取代安大线。2003年俄宣布选择安纳线,项目耗资提高到120亿美元。

  2004年,在中国高层外交努力下,俄方采纳折衷方案,仍以安纳线为干线,分支出一条管线接驳至中国大庆。2004年12月底,俄罗斯相关官员表示,俄政府将推迟两三个月公布远东石油管道路线方案。

  在安大线数度难产的2004年,年输送量为1000万吨原油的中哈管道,于9月破土动工。

  哈萨克斯坦地处里海地区,该区域因为丰富的油藏和地缘政治利益,成为美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的天然军事屏障和政治缓冲区。

  包括通往中国的管道在内,哈萨克斯坦境内共有三条外输原油管道。另外两条管道分别与美俄合作,运送能力逾1亿吨,超出2003年5200万吨哈萨克斯坦原油产量近2倍。

  在2003年,中哈间的原油贸易量尚不超过150万吨。较之安大线,中哈这条远离中国东南部地区的原油管道,油源地政治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其实际功效将有待观察。

  至于曾被热炒的中缅管道和泰国克拉运河方案,除了项目成本过高缺乏经济动力,更因为在远洋运输安全保障上,与马六甲海峡相比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而尚止于坊间谈资。

  中国能源市场的开放

  根据入世承诺,今年12月11日起,中国将对外资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外资公司可以在华不受限制地设立加油站。这意味着继化工领域放开后,油品市场的管制开始松动。

  但恰相反的是,在开放前夜,外资公司在上游油气资源领域开始撤退。这至少说明,2004年的中国石油行业,市场化程度仍无多大改观。

  继英国BP公司2002年退出西气东输项目之后,去年8月剩余的壳牌石油、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分别宣布退出,理由是无法获得15%的固定投资回报。

  9月28日,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表示,出于商业原因,它和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将放弃西湖凹陷开发,退出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中国东海天然气项目。此时距这两家跨国公司进入该项目仅一年。

  在下游油品销售环节,由于成品油零售与批发环节的开放尚有两年的时间差,在成品油零售放开之后,几大国际石油公司加速了合资公司的设立。因为与国有石油企业的合作,能够确保外资拿到长期供货合同。

  埃克森美孚与中石化达成了在广东福建合建1110座加油站的协议。壳牌和中石化的合资公司,则将在江苏拥有500座加油站的零售服务网络。

  10月,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与中国中化在北京签署协议书,计划7年内开发包括200座加油站在内的零售网络。11月,英国BP与中石化、中石油组建的合资公司先后成立。未来BP在浙江省将拥有500座加油站。

  对外资企业而言,它们将与怨声不断的中国民营企业一道,艰难适应中国复杂的保护性石油市场。后者在2004年试图以松散的商会联盟,挑战国家成品油管理制度。

  石油归根到底是大佬的游戏,未来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主角,是“托拉斯”式的外资石油公司。英国BP、埃克森、壳牌石油作为全球500强排名前五位的公司,年营业收入均超过了2000亿美元,高出中国石油业全行业收入近2倍,任何一家均有实力将中石油和中石化一口吃掉。

  “在不同的竞争起点下,开放市场实质上意味着强者吞并弱者。”2004年之后的WTO后过渡期内,更加趋于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将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

  随着市场的完全开放,跨国公司迅速购买中国工业的大门将被打开,留给业界最大的猜想是,国内三寡头的石油化工结构,能否承受得住国际石油大鳄们的冲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石化市场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