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兴市场的优先选择建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14:07 21世纪商业评论 | ||||||||
——科尔尼2004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调查 在经历了2003年的衰退后,全球零售行业开始复苏。而新兴市场成为最重要的增长点。在受访的全球零售商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计划在今年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原因显而易见:这里有一批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欧盟(EU)的国家,而新兴市场的消费支出也持续上升。再加上本国市场不断加剧的竞争态势和法规限制,全球零售行业的新局面正
为了帮助零售企业排定市场进入的优先次序,科尔尼公司设计了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 (GRDI)。这项年度性的调查基于以下四个关键指标为新兴市场排名:国家或地区风险程度、市场吸引力、市场饱和度和时间压力。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再次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市场。而尽管印度目前的法律环境比较僵化,但它仍旧排在年度第二的位置上,显示出与15年前的中国极为相似的市场潜力,中国大陆排名第三。 2003年对于全球所有的零售商来说都充满挑战。由于本地零售企业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经验、本地企业间的整合以及他们更加完善的供应链,家乐福、Leclerc、Reitan、麦德龙先付自运商店、Edeka和Makro等跨国企业被迫从一些现有市场中退出。同时新兴市场上的折扣商店不断侵蚀传统零售企业和本地零售商的市场份额。尤其在欧洲,零售商们越来越受到美国同行的威胁。Office Depot正通过并购活动进入匈牙利,巨人沃尔玛的实力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绝大多数的美国零售企业仍然并能把握住巨大的商机。 在进入新的市场时,时机的把握和灵活性从来未曾象现在这般重要。此外游戏规则也一直在改变。今年的指数显示,零售企业已变得越来越成熟,本地零售企业正迅速掌握如何预测跨国零售商未来的动态。 中国仍强劲增长,但能维持多久 亚洲的零售环境随着市场的日臻成熟而不断发展。中国今年以86分维持其第三位的排名,去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800亿美元,比上一期增长8%。尽管中国目前仍然是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但经济和零售指标已显示出停滞改善的迹象。我们要告诫在这里投资的企业,中国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市场特征。 中国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预计将达到7%。但是,由于它起点低,因此整个国家始终处于追赶状态。此外,经济过热已经显现。约70%的银行贷款给了普遍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过去几年不断增加的银行贷款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些贷款可能收不回来,从而导致金融系统巨大风险。持续不断的银行贷款还有可能导致3%-5%的通货膨胀。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已开始对投向钢铁等原材料行业的贷款进行限制。 中国目前有14家跨国零售商,其中不少有着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家乐福期望在2004年底前将大卖场增加到70家,从而进一步提高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市场占有率。该公司同时还在北京开设了“冠军”超市。沃尔玛目前正进军上海,并将增设更多的会员制大卖场Sam’s Club。 本地企业绝地反攻 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显示,本地零售企业同样也在建设他们的供应链、制定差异化战略以及提高运营水平以阻击跨国零售商的上升势头。本地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当地零售市场和供应市场的了解;而跨国零售商则在购买力和新的业态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本地零售商还试图游说政府保护他们的市场。他们还投资改造供应链。在中国,百联集团宣布在中国新开1000家大卖场、超市、和其他零售业态的商店,希望籍此积极应对跨国竞争者的渗透。预计到2005年的上海联华将拥有200家大卖场和2300家超级市场,而北京华联则计划在同一时期拥有150家大卖场。有趣的是,联华还宣称正准备在比利时建立贸易基地,可能的话将在该国开设一家超级市场。 关注于供应链的建设对中国本地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同地区间的高速公路联系仍然有限,而铁路运输早已满负荷运转。大城市以外的市场多数还不发达,大多为地区性或本地的零售商所覆盖,只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具有在这些市场扩张所需的经验。(柴文静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