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多变天气催生产值逾亿气象服务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0:22 南方日报

  目前为止,广东地区气象短信订户超过600万

  多变天气催生产值逾亿气象服务市场

  从明年1月1日开始,全省的气象服务咨询电话将从原来的“121”升位为“12121”。这个小小的变化,却关系到众多市民的切身利益。根据统计,今年一年,全省121气象电话的
拨打量已逾1亿人次。

  在广州地区,提供这项服务的是不为人所知的广州国际专业气象台。然而,除了巨大的气象电话拨打用户,这家机构还拥有全省600万手机短信订户,占全国近一半的数量。

  这600万用户每天都会收到广州国际专业气象台发出的气象短信。订户每月需要支付一定费用,这笔费用一年下来超过1亿元人民币,并最终在各通信运营商和气象部门间结算。

  2001年11月,广东气象部门开始开展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到近日记者前去气象局采访时为止,全省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超过600万户。

  截至去年底,与广东移 动合作的SP总量有160多家,月结算金额超过1亿元。而根据广东移 动的统计,气象短信业务已成为广东移 动客户数量最多的增值服务业务。

  华南地区多变的天气状况,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气象服务经济市场。

  天气短信每年产值逾亿元

  手机气象短信只是国际专业气象台的产品之一。其他业务还包括专业气象服务、广州市“121”电话气象服务、报纸、电台等气象专栏服务等等。

  按照气象部门的说法,广东省气象台主要负责公益性的气象信息服务,如公众天气预报服务;而国际专业气象台则主要提供专业有偿信息服务。

  广东是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平均每年发生2030次自然灾害,其中气象灾害占80%以上。台风、酷暑、暴雨、雷暴……多变的天气催生了气象服务经济的庞大市场。

  在广州,每天电视台都会播出由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天气预报;至少有三家日报每天以固定的版面刊登气象资讯,还有一些日报也正在酝酿开辟这样的版面,各家报纸为得到这些资讯每天均需支付一定的费用。

  然而,仅仅依靠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公众仍难以方便、快速、随时随地了解到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121”气象咨询电话和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应运而生了。

  目前广东地区手机气象短信用户已超过600万,占全国近一半的数量,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订户每月付出的订阅费用约为1200万元。

  与此同时,“121”气象电话也走进寻常百姓家。目前,全省拨打量已逾1亿人次,用户数和服务质量在全国气象部门居领先地位。

  尤其是在一些气象灾害的高发期,气象短信和121服务就更为繁忙。如湛江市在今年台风“科罗旺”影响期间,“121”电话最高日拨打量超过45万分钟,广州市在台风“杜鹃”影响期间拨打量高达22.8万分钟,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全省2003年“121”电话的拨打次数为23121887次,总理论计费分钟数为36074643分钟。

  如果按照拨打每分钟“121”电话收费1元的价格来计算,这将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收入。

  公益与盈利的义利之辩

  气象短信的利润的确相当客观。但是,简单地进行如此这般的推算却并不符合事实。

  国际专业气象台发展总监关小文告诉记者,国际专业气象台每天都定时向订户发出天气预报,遇到紧急气象灾害时,还会额外发出警示信息,每月平均向一位订户发出短信35条,“订户只需要付2元钱,事实上支付的费用还没有达到运营商规定的每条短信0.1元的标准,我们分到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而每分钟“121”电话收费1元的计算则根本不能成立,关小文介绍说,从2001年开始,他们就在国内率先推出免收“121”信息费的举措。

  省气象局局长余勇告诉记者,2003年广东省气象局共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对“12121”系统平台实施升级,提高服务平台的峰值接入能力,以解决重大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因拨打量猛增导致难以拨通的问题。目前,使用固定电话拨打“12121”仍然免费。

  专业气象服务走向市场化竞争

  然而,这个庞大的市场虽只露出冰山一角,却吸引了众多外资气象机构。

  据了解,在当前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WSI)、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F)已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信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WNF旗下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由于起步早、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该公司在商业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已经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70%的气象服务份额。

  外资气象服务机构目前仅能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不能成立独立的气象服务公司。即使成立专业公司,由于历史资料缺乏,不能在我国采集气象数据等的约束,发展空间仍然有限。

  不过,外资公司在商业气象服务上的丰富经验,先进的设备和高科技的研发手段,都给气象服务行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震撼。

  据悉,《有偿专业气象服务条例》即将出台,我国专业气象服务市场可能会引入竞争。在今年举行的全国专业气象台台长的研讨会上,这个话题一再被与会的各地台长们提起。显然,气象服务经济的市场化趋势已日益明显。 本报记者 王晖辉 通讯员 杨绮薇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气象服务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