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毅
瑞雪飘飘,2004年即将过去,2005年迎面走来。岁末回首,一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高潮迭起,成绩非凡。农业部部长杜青林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
———全年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
———前三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人均95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9%;出售畜产品人均现金收入381元,同比增长了22.1%,畜牧业产值有望首次突破1万亿元;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态养殖和深水养殖发展迅速,预计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长3.1%;农垦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8%,利润增长5%以上;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预计增长12%。
———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发展到10万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0家,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5万个;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比上年增加7000万亩,达到4.32亿亩。
数字见证了发展。杜青林认为,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取得阶段性胜利,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杜青林指出,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态势,是四大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其中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政策效应。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构成了新时期农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2005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有哪些新的目标,将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作为主管部门的农业部又有哪些新的思路和举措?杜青林表示,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力争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杜青林认为,明年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目标,有许多新的政策措施的支持,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三个“不可低估”:一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不可低估。今年粮食生产是恢复性增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任务艰巨。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明年天气如何、市场如何,都会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二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不可低估。农民增收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较为脆弱,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三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难度不可低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更加严峻。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会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杜青林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正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明年各项支农措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这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借这一契机,农业部门既要着眼长远,致力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要立足当前,全力做好有利于实现明年“增粮增收”目标的各项工作。
杜青林介绍,围绕“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农业部门明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七大方面,即:着眼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主攻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着力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快畜牧水产业发展;着力于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启动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主攻农业科技研发、攻关和推广,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着力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着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服务。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27日 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