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钢铁业 > 正文
 

华菱图谋中国钢铁行业十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02:0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晓红 喻向阳

  11月21日,致力于打造中国钢材精品生产企业的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年产钢突破300万吨大关。该公司自2001年钢产量登上200万吨台阶后,今年再次大步向前跨越。而令人感兴趣的是,1997年,由素有湖南钢铁工业“三强”之称的湘钢(原湘潭钢铁厂)、涟钢(原涟源钢铁厂)和衡钢(原衡阳钢管厂)重组而成的华菱集团自重组
以来至2004年11月9日,累计钢产量突破600万吨,达到600.5万吨,完成销售收入204亿元。成为湖南省第一家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华菱集团要以这次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向世界500强进军的步伐,并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

  记者:新一轮宏观调控对中国钢铁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效伟:作为国家经济基础支柱行业,2002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涌现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在市场经济配置和宏观调控的综合影响下,2004年5月—6月钢铁行业风云突变,一改2003年高投资、短回收期、高利润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部分钢铁产品售价低于成本的情况。经过近期调整,目前已经趋于平衡,包括诸多民营钢铁企业已经跨出“成本控制+市场机会”的盈利模式,开始转向“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盈利模式。可以说,宏观调控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是急促地一击,从全年来看,钢铁行业的平均净利润仍能维持10%—20%的增长,增速较去年明显放缓。

  但是,这次宏观调控更利于行业内优势企业的资源整合,宏观调控的举措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使优势公司更具竞争力,如提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事实上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记者:针对这次宏观调控,华菱集团如何应对,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效伟:说实话,此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根本着眼点,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国家限制的只是某些过热的领域,而不是全行业限制,实行的是既有压,又有保,既有退,又有进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不是“急刹车”,也不是“一刀切”。

  对于钢铁行业,国家限制生产螺纹钢等“大路货”,支持生产替代进口的薄板、宽厚板、彩板等,华菱集团不但没有增加“大路货”的生产,相反减少了100万吨生产。当前,湖南省钢铁行业在建的华菱薄板项目、衡钢大无缝钢管项目均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项目。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钢材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大起大落,部分钢铁企业产品积压,亏损严重。华菱集团持之以恒实施高附加值产品战略,在低迷市场中凸显出英雄本色: 1—10月份,累计完成钢581万吨,全国名列第7位,完成生铁557万吨,钢材557万吨,与上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34.7%、53.9%和32.1%。结构调整收到良好成效,热轧薄板、精品线材、高压锅炉管、油管等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品种产量达336万吨,同比翻了一番,占钢材总量的66%,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截止到11月9日,华菱集团今年累计钢产量突破600万吨大关,达到600.5万吨,在国内同行中排第7位;完成销售收入204亿元,成为湖南省第一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企业,预计全年产钢将突破700万吨。

  记者:华菱集团成功重组有何奥妙?对湖南国企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李效伟:应该说,华菱集团成功重组是因为华菱选择了严格遵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制度拉动”。

  1997年10月,对于素有湖南钢铁工业“三强”之称的湘钢(原湘潭钢铁厂)、涟钢(原涟源钢铁厂)和衡钢(原衡阳钢管厂)来说,可称秋意萧瑟:湘钢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资金紧缺,职工工资欠发;衡钢告贷无门,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或半停产;涟钢仅有微利,产品结构因单一而后劲乏力。

  不过,要将三家具有40多年建厂史、各自有着不同文化底蕴的大型企业“拧”成一股绳,显然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避免重蹈覆辙,华菱选择了严格遵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制度拉动”。首先着手建构规范的母子公司运作框架,各司其职:母公司作为资本运营中心,重点管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在证券市场融资、协调部门和地方关系、争取政府扶植政策等方面为子公司搞好服务;而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则只要能完成经济指标,生产和经营活动全部自行组织、自主开展。其次,强化三家企业的整体意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通过制订董事会议事规则和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华菱集团重点突出了董事会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明确重点项目和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均由董事会集体决策。

  重组后的湖南华菱钢铁集团用“华菱现象”结束了人们关于湖南发展钢铁工业极不明智的争论:从1997年至2003年,销售收入由55.46亿元增加到154亿元,利润由0.36亿元上升到8.6亿元,一举闯入了全国十大钢铁企业的行列,而且华菱集团逐步形成了“板、管、线”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低投入、低成本与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完美结合,钢的年生产能力从200万吨迅速跃升至650万吨,其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占到了2/3以上。

  “华菱现象”的出现,不仅在湖南省内引发了国企应该如何真正做大的深层次思考,而且震动了处在结构调整关键时刻的全国钢铁行业。我认为,企业的重组要体现五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第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实现精品战略,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第三,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统筹安排规划,淘汰落后和防止重复建设;第四,有利于市场规范化,防止产品雷同和价格大战;第五,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率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记者:近年来,华菱出口势头强劲,其原因何在?

  李效伟:近年来,华菱集团外贸发展势头强劲,钢材出口继续大幅度攀升,出口量仅次于鞍钢、宝钢,跃居全国三甲。据最新快报统计,1-10月,华菱集团累计出口钢材61.3万吨,出口创汇2.8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比较,分别增长98%和195%。今年是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最高的一年,国际市场的价格总水平,比国内市场还要高,这为华菱抢占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一种长远战略选择,华菱集团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把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作为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上水平、技术质量上档次的战略措施来抓,经过持续数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华菱集团各子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ISO14002环保认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拿到了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钢材产品出口实现了由以生铁、钢坯等初级产品为主向以成品钢材为主的转变。三是出口规模迅速扩张,钢铁产品出口由1997年的4万吨剧增到2003年的40.4万吨,今年预计将达到77万吨,出口创汇今年预计将达到3.6亿美元,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用汇的收支平衡,华菱集团创建国际型大公司的战略实施继续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华菱集团离中国钢铁行业“巨无霸”有多远?怎样实现您的梦想?

  李效伟: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可以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在2003年世界500强中,宝钢以营业收入1204亿元人民币(折合145.48亿美元)居第372位。目前,宝钢的年产量已达到20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了1204亿元。华菱钢产量预计2004年达到700万吨,但是显然,与上海宝钢等钢铁巨头动辄几千万吨的业绩相比,华菱还只是个“小弟弟”。虽然,华菱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17位,但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比,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11%、6.12%和32%;人均资产、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只相当于世界500强的14.58%、14.15%、72.5%;世界50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美国沃尔玛公司的营业收入相当于中国500强的29.32%。因此,华菱集团要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巨无霸”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

  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是五句话:装备大型化,产品专业化,质量洁净化,生产连续化,经营集团化。这五句话反映了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实现中国钢铁行业“巨无霸”的梦想,就必须紧跟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一,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促进了产业集中和结构优化。但总体上讲,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2002年世界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41家,其中:日本5家,其钢产量占日本钢产量的75%;美国6家,占美国钢产量的50%;韩国2家,占韩国钢产量的68%俄罗斯4家,占俄罗斯钢产量的68%:欧盟15国共6家,占欧盟钢产量的74%。

  而我国宝钢、鞍钢、首钢、武钢、本钢、马钢、唐钢、攀钢8家,2002年合计钢产量6710万吨,只占当时全国钢产量的36.9%;2003年有13家,合计产量达9770万吨,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44.4%。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在世界钢铁企业的排行榜仅排第5。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下低、产业分散是造成钢铁行业重复建设、产品档次低、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2002年世界钢产量在2000万—4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ARCELOR、LNM、新日铁、POSCO,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在1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18家,我国仅有宝钢和鞍钢。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产品。我国钢材生产的板带比与我国市场实际消费还有较大差距。2003年我国钢材消费的板带比为40%,而钢材生产的板带比只有34%,造成近年来板带材的大量进口。2003年我国进口板带材3325万吨,占进口钢材总量的89.5%。在进口的板带材中数量大的品种是厚度小于1毫米的冷轧板、厚度小于3毫米的热轧板、不锈板、镀锌板和冷轧硅钢等品种。用于家电、轿车、高速铁路、造船、造桥、压力容器的高性能钢材实物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问题是钢质纯净度较低,性能均匀性、稳定性较差,几何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相关行业的要求;其次,生产标准落后,我国的钢铁产品标准中80%以上需修订并与国际接轨。我国按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钢材近年在36%左右,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实物质量标准的钢材数量相对较少;三是特钢行业的技术改造滞后,我国生产的优钢比较低,距世界10%以上的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