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速退出我国电力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09:22 南方日报 | |||||||||
“尽管我们电厂的运行管理依然平稳,但大股东却已从美国的赛德变成中国的华润。”温州特鲁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高管人员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3月,温州特鲁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大股东——美国赛德能源公司将拥有的40%股份悉数转让给华润集团。这家总投资31.88亿元的公司也结束了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作电力企业的历史,唯一留下的痕迹是“特鲁莱”的名称。
首批洋电力独立开发商已基本退出 实际上,美国赛德能源公司只是撤离我国电力市场的外资企业的一个缩影。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杭州)投资峰会上,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经济师胡兆光提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改革开放后进入我国的第一批外资电力独立开发商已基本退出我国发电领域。 今年3月,美国电力公司以3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拥有并经营的河南南阳浦山电厂的70%出售给南阳市能源投资公司。 首家以外商特许权方式参与我国发电领域的外国投资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撤出了广西来宾电厂B厂项目的40%股份,目前已经撤出中国市场。 全球第三大能源巨头美国迈朗公司分别于2002年5月和12月出售了它在山东国电和广东沙角某电厂的股份,并撤销了驻中国办事处,全面退出我国市场。 除了特鲁莱温州电力外,美国赛德能源在中国的代理公司还出售了广东东莞厚街电厂、河北唐山热电和湖北蒲圻赛德发电有限公司的股份。 据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统计,1990年,外资占我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2.2%。随后6年间,这个比例一直在9.5%上下波动。到了1997年,出现了外资投资我国电力市场的高峰,这一比例上扬到14.5%。随后,这个比例逐年下降:14.3%、12%、9.9%、8.9%,到2002年,这一比例急剧下滑到7.5%。 电力市场改革让外资失去厚利 胡兆光分析外资撤出中国电力市场的原因时认为:一方面是外商“后院起火”。例如,去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两国大停电事故发生后,美国民众和政府强烈要求电力公司整修电网,对输电网升级改造。美国电力公司作为行业巨头,不得不率先行动。为筹集电网改造资金,公司不得不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而1994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迈朗公司在全球整体经营中出现了危机,不得不收缩它在中国的业务并最终退出。 另一方面是投资风险影响了投资主体的热情。外资进入发电领域主要是为了获取回报。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为解决当时的缺电问题,鼓励地方集资办电。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进入发电项目时,与外方在购电量和电价等方面达成了优厚的协议。但在2002年启动的电力市场改革确定了电力竞价上网的大方向后,这些协议纷纷失效,外资发电项目的市场风险因而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为解决眼下的电荒,我国各地纷纷上马大型发电项目,激烈的竞争格局压缩了外资进入的市场空间。此外,电站建成后要经过几年的运营才能盈利,许多外商担心等到现在投资的发电项目进入收获期时,却会碰上电力供过于求的状况,从而造成亏损。于是在中国已经有项目的外资陆续撤离,没有项目的外资则继续观望,等待时机。 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