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医药企业采用独家投标、更换药品包装、改变药品剂量等方式,维持药品的虚高价格,削弱招标采购在降低药品价格方面的作用。记者昨天获悉,在省直医疗机构日前进行的第8轮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1464个招标药品中竟然有超过47%的投标品种不足3家,按规定无法开展有效的竞标,只能进行议标,造成招标药品价格失真。
独家投标 价格失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的深入,一些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使出了多种手法规避招标采购。他们往往采用独家投标、更换药品包装、改变药品剂量等方式,企图维持药品的虚高价格,削弱招标采购在降低药品价格方面的作用。如某厂生产的辅酶A粉针剂,在规格为100单位时售价仅0.42-2.20元;但做成200单位时,价码飙升至23-35元;某品牌川芎嗪注射液原价格仅为0.44元,但是做成输液剂型时,价格竟然升至35.80元;某药厂生产的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在2毫升时,每支最高零售价仅为2.4元,但药厂在对其“精制”以后,零售价陡升至35.40元。这些所谓的“新剂型”不仅大大提高了药品的价格,而且看似“合理”地规避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这使得近年来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明显减小,有的药品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有上升。
招标部门 严格控制
据介绍,此次安徽省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招标类别是心脑血管类药和消化类药,共有55家药品经营企业、587家生产企业的1464个品种参加投标,结果有695个品种的投标企业不足3家,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只能进行议标,可能造成招标价格过高,甚至超过市场价格。
面对这种情况,安徽省直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及时邀请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降价谈判,确定了招标价格的3条上线:一是上一轮同品种药品的招标价格;二是所属医院近期的最低进价;三是周边省份同品种药物的招标价格,超过以上价格的品种都将从招标品种中剔除,从而迫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议标价格的基础上再行降价,110个品种的药品平均再度降价10%,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药费负担。
对此,安徽省直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负责人说:不管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对策再多,我们坚信一条,那就是坚决挤掉虚高药品价格里的水分,切实降低患者的药费负担。
(冯立中 鲁先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