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跨国联姻曲终人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9日 12:12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袁田恬 国内的三大石油巨头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跨国联姻后终于还是走到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至今人们仍然记得合作之初双方的热忱,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为推动中石油
然而,2001年英国石油公司退出西气东输工程让各界开始怀疑合作前景,但是随后壳牌的进入很快止住了猜测。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外资撤出重大能源项目的序幕。 壳牌退出东海气田工程 2004年9月29日,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总裁麦一伟正式对外宣布:“经过一年以来对东海西湖凹陷地区的详细评估,我们遗憾地宣布:出于商业原因,壳牌不可能再继续参与东海天然气项目。我们与中海油和中石化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期待着通过其他机会再次与这两家公司进行国内或国际合作。” 尽管壳牌和中海油、中石化都没有说明合作中断的理由,但是曾有知情人士透露,壳牌退出是因为东海气田的实际储量低于原先估计的储量。在最近的报告中,东海西湖凹陷地区的天然气的实际储量远低于原先勘探的储量。据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赫德分析,2010年该项目最高天然气日产量预期由8000万立方英尺下调至2500万立方英尺。在这种情况下,壳牌提出方案以降低成本,但是没有得到中海油的 支持,因此尽管之前已经投入了8000万美元仍然选择退出。 在此之前,壳牌已经抛售了手中持有的中石化股票,并且在西气东输管道贯通之前退出了这项工程。 中海油企业发展研究室政策研究经理徐玉高博士介绍:“BP、壳牌他们今年抛售中石油、中石化公司股票,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之所以买中国石油公司股票,完全是为了提前进入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在2000年,为了帮助几大石油公司在海外顺利上市,中国政府以提前开放国内零售市场为代价,吸引BP、壳牌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能源巨头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现在目的达到了,他们肯定是要退出的。对他们来说,占用几百亿的资产,来入股一些对其而言不能控制的公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外资集体撤离西气东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飞则认为,造成两家公司分道扬镳还有一个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基于成本加回报的生产测定价之上,没有考虑到市场能否接受这个价格,因此在定价方面外资和中资始终存在分歧。 这个原因在西气东输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据中石油2004年中报显示,27份合同供气量为每年80亿立方米。而总工程设计的年供气量为120亿立方米,还有40亿立方米没有确定用户。 按照国家计委定的出厂价格,再加上运输成本费,“西气”到上海的门站价格是1.32元/立方米。而同时竞争对手中海油的东海天然气,交气点的价格仅为0.88元/立方米;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石油液化气(LNG),价格也比新疆的天然气便宜。西气东输工程最大的目标用户是发电厂。但是由于天然气价格高,即便在目前电煤提价的形势下,气价比起相同热值的煤价仍高出3倍多。而气价若高于0.9元/立方米,以燃气发电为主的电力公司只会亏损。10个35万千瓦的机组,一年用气26亿立方米,燃气费用将达34亿元。 外方在综合考察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各项风险之后,坚持工程只有达到15%的年收益率,才肯按框架协议规定的出资比例投资。而对于中石油来说,如果按这一收益率推算出的天然气价格销售天然气,下游用户将无法承受。因为,在下游三大类用户(天然气电厂、工业、城市燃气商)中,仅就效益最好的城市燃气商而言,其年收益率也一般不超过10%。 壳牌石油公司主席瓦茨表示:“有关争议已令该工程无限期地陷入停顿,暂时看不到争议何时会结束。 有专家认为,外资进入国内市场采用合资方式只是一开始的做法,随着业务的开展,它们更愿意采用独资的方式来发展业务,竞争尤其会随着2006年底油品批发业务的开放而加剧,外资石油巨头带来的竞争压力会实实在在地摆在国内石油公司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