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脚步未乱 广东零售业冷静面对全开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3:44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本报记者 翁淑贤 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全面开放,外资零售商在内地开店不再囿于地域、数量,更没了股权比例的限制。这一次“狼”真的来了,而且是挟着雄厚资本、精良技术以及先进的营运理念有备而来,竞争势必更为激烈。在广东,业界并没有发出惊呼;相反,在“全副武装”的对手面前,在全面开放的新起点上,本土零售企业表现得更为积极、
“引狼入室,就是引进竞争” “狼其实早就来了,而且是我们自己请进来的。‘引狼入室’,就是引进竞争,我们早就有准备了”。在12月10日至12日广州召开的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博览会上,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透露:沃尔玛是我们自己请进来的,目的就是引进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中国商业的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最好的保护就是开放,就是加强竞争。”他列举中国家电行业,虽然开放最早,但事实证明我国家电行业是最有竞争能力的,家电行业的竞争能力也带动了中国家电连锁经营的商机。 龙永图分析说,加入WTO以后,各个领域都讲“狼来了”,而商业零售业最为恐慌。究其原因,中国的商业零售大部分都是小企业或小个体户,小农意识强,怕竞争,较封闭。他认为,外资进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中国有13亿人口,来多几个沃尔玛、家乐福并不可怕。虽然取消了开店限制,但外资自身也会限制自己。因为到中国投资是要花钱的,外资零售企业并不会贸然开店,因此不用害怕。其次,外资的主战场是一线城市。目前在全球有4000多家分店的沃尔玛在中国只开了40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各大城市。目前二三线城市仍难吸引外国商业的进驻,只要加紧打好基础,本土零售企业在这些地方的商机依然很大。 “其实,从10多年前试点开始,中国商业零售早就开放了,要冲击早就冲击了。”龙永图认为,12月11日过后,地域、数量、股权的改变对中国商业零售并不会带来根本性变化。 广东零售企业在竞争中成长 广东是国外零售巨头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从10多年前试点开放至今,广东的零售企业也曾受到不小的冲击。但面对全开放,业界却表现出令人释然的沉着。一些企业更表示:我们本来就是在历炼中成长的。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内外资本的较量一直有进有退,各有优劣。”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指出:在大卖场、大超市这些业态上,沃尔玛、家乐福等综合实力雄厚的外资巨头的确有明显的优势。在外资的冲击下,一些急于做大做强而采取不切实际急速扩张手段的本土零售企业“马失前蹄”的现象并不鲜见。比如,曾为广州商业龙头的“家谊”近两月来就遭遇了托管、停业甚至传出申请破产的一连串风波。即便如此,总体上讲广东的零售企业承受力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特别是民营资本已经成功介入了MALL等新兴的零售业态,另外在专卖店、专业店的经营中,本土企业也有较大的优势。 从广东起步的铜锣湾集团已在国内27个城市成功造MALL,从南到北在国内建起了代表当代商业发展形态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董事长陈智称: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本土零售企业仍可大有作为。同样起步于广东的“中域”则以专营店的形式在全国铺开了2000多个网点,经营范围也从通讯产品向服装等消费门类拓展。而电器、服装、家具等本土连锁零售企业依托广东庞大的制造业基地也搞得有声有色。孙雄指出,广东商业对个人消费风格和时尚把握得较准,这种优势为本土零售企业创造出一片独特的生意空间。而随着广东人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也将成为趋势,专卖店和专业店也将大行其道。 除了竞争,外资与本土零售企业相互间也有不少合作的例子。比如沃尔玛与铜锣湾就结成了合作伙伴,而本土的各种电器专卖点也开进了外资的大卖场。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竞争合作,拓展了各自的盈利空间,同时也丰富了本土的零售业态。 正视差距,锻造核心竞争力 从表面上,本土企业与外资的确在资金、实力方面有较大差距。外资零售巨头背后有着各种基金或产业做依托,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来迅速扩张。而以广东的商业企业为例,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都是通过纯商业领域的运作积累和间接融资来发展,客观上比较难做大做强。但这还不是真正的差距。孙雄认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在于核心竞争力,其中品牌的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讲到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广州城建集团旗下的“宏城超市”总经理洪楚添体会最深。大约10年前,广东零售业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如今仅剩下“宏城”一家。洪楚添称,“宏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招,而是较早意识到品牌经营的价值,并且选择了“社区超市”的发展路子,避开了与外资大卖场的正面交锋。讲求信用的品牌经营帮“宏城”赢得了消费者认可,更为“宏城”招来了“财神”。如今,广州乃至广东近10家房地产商主动上门要求与“宏城”合作,他们表示:看重的就是宏城的品牌。 除“宏城”之类的零售企业,广东一些颇具实力的制造企业也改变原来只为他人作嫁衣的OEM生产思路,开始自创品牌,走上产销一体化的路子。像深圳的“百莉”鞋业、潮州的“名瑞”婚纱,广州市的CAV音响都纷纷开起自己的专卖店……虽然,这些企业的规模不能与外资大卖场同日而语,但由于“操练”得当,在一定层次上已有了与外资抗衡的核心竞争力。 “广东的商品零售总额是全国的1/10,购买力是全国的1/11。这么大一个商业市场,应该能培育出大型的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孙雄呼吁: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广东国有商贸企业应多一份历史使命感,联手完成孕育“本土大商贸”的历史重任。广东政府也应向上海学习,及早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分散零碎的商业零售业资源优化集中、做大做强,组建出上海“百联”之类的“商业航母”,以应对全开放后的大商贸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