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化学品新政将出台 中国化工业又临大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 18:2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陈亮 编辑:韩文欣 记者从欧盟驻华使馆方面获悉,颇为业界所关注的欧盟新化学品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即将通过欧洲议会批准,不久就将正式公布。现在外界能看到的,是挂在欧盟网站上的法规草案,“但草案与即将出台的正规法规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出入。”欧盟有关驻华参赞说。
据悉,去年5月以来,欧盟委员会先后向全球公布了初拟的新化学品管理体系,简称“REACH”法规——即《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办法》以及《欧盟化学品政策咨询文件》,之后在征求评议和修改上报欧洲议会的过程中遭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不同程度的反对。 业内人士认为,从表面看,欧盟“REACH”法规只是一部规范欧盟成员国内部化学品管理的法律,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部法律的出台,将直接影响世界各国对欧盟的经济贸易和投资,一旦实施,将重新界定世界化工贸易格局,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贸易阻碍更是不能低估。 新法规设有不少“狠招” 据悉,在欧盟即将推出的化学品新政策中,有条款称“对目前正在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品,只要其产量或一次进口量超过1吨,其生产商或进口商均需向 REACH中央数据库提交相关信息”,目前估计约有3万种化学品的生产企业需进行这项注册工作。 条款还称“产量为1000吨以上化工产品,应于2005年前完成注册;产量介于100~1000吨的,应于2008年前完成注册等”,如生产商未能按期完成,则可能导致该生产商的产品无法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记者了解到,欧盟的这个关系到全球化学品的战略政策的关键在于“预防原则”,必须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表明某种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证明某种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则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使用危险性较小的物质来代替”。 欧盟有关人员表示,欧盟将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前完成所有化学品的管理。该体系对欧盟市场的约3万种化学品分别纳入注册(约占80%)、评估(约占15%)、许可(约占5%)三个管理监控系统。 我国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工矿处有关人员介绍,这部法规由欧盟委员会企业总司和环境总司联合起草,将对约3万种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进行注册、评估、许可、限制等方面的管理。它覆盖面广,检测严格且费用高,据欧盟方面估计,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试验需花费8.5万欧元,这相当于80多万元人民币。 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欧盟部主任李钢指出,目前欧盟化学品管理趋势已由加强对化学物质危害的管理走向加强对环境和人类风险的管理,其立法的本意并不在于想制造贸易壁垒。 事实上,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大,对化工企业及化学品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已是一种发展趋势。 新法规考验我国化工业 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欧盟总值为44.19亿美元,出口产品大多数为塑料、橡胶、有机或无机化学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化学中间体等,出口超过1000吨的化学品有230多种,超过100吨的有500多种。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化工部的一位人士说,欧盟新化学品政策一旦实施,我国将会至少有730多种出口欧盟的化学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等考验,平均每种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达到7.8万欧元,出口欧盟的成本将增加5%,这将大大削弱中国化工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中国生产企业的利润;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无疑将昂贵的注册评估费转嫁给消费者,中国化工企业的进口成本将增加4%,同时还将引起化学品下游企业产品价格上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谭竹洲不久前在上海也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化工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地区,但随着中欧贸易的扩大,这一政策的实施势必对中国化工企业产品出口欧洲设置极高的成本与障碍,并将最终影响中欧化工贸易的良好发展。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研究员梁忆冰表示,欧盟新法规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不仅涉及3万余种化学品,而且还关联到其下游产品;不仅影响到这些化学品的生产企业,而且还影响到其下游用户。欧盟化学品新法规不仅会对世贸组织各成员与欧盟的贸易产生影响,而且从长远看,甚至会影响到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 “目前我国对化工企业的管理仍不成体系,而且我国大多数的化工企业都对环境造成污染。”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李永指出,“REACH”法规公布的几个月中,中国化工企业没有一家参与表述自己的观点,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目标,而不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REACH”法规当然存在技术壁垒的嫌疑,然而随着各国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污染性化工企业和产品必将被淘汰,所以中国企业应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环保要求,增强产品更新的能力,同时更应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加强贸易技巧,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