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企业遭遇边缘化危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3:37 第一财经日报 | |||||||||
文/周益广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中国零售业将在股权比例、开店地域以及数量等各方面向外资完全开放。 此前的3年是入世后的保护期,也被称作零售业全面开放的“过渡时期”,而从此之后
外资零售巨头的进入,到底对国内零售企业带来了什么?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武汉中商这样一个典型的本土区域性零售企业“管中窥豹”。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外资巨头对本土企业的直接冲击。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的进入,分流了本土企业主要商业网点的购物人群,对本土零售业构成了直接冲击和挤压。 其次,“竞争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外资巨头带来的压力和竞争,也是本土企业最好的成长动力。自己的蛋糕被人“蚕食”以后,必须积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寻找自己新的生存支点。近3年来,很多本土零售企业都像武汉中商一样,在网点开发和连锁经营方面获得空前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等方面加速了做强的步伐。 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众多的本土零售企业,都如武汉中商一样步入了薄利甚至亏损时代。武汉、重庆等多个内地大城市先后发出城区商业网点过剩的呼声,或许这才是零售企业“赔本赚吆喝”的真正原因。外资大卖场带来的“低价风潮”,本土企业不得不跟进,直接冲击了整个零售行业的毛利水平。 在“过渡时期”,尽管外资在我国零售市场所占份额很小,但在超市、大卖场等主流业态上,已经拥有了压倒优势。而在经营效率上,单位面积销售额要远远高于本土企业。 在“后过渡时期”,中国零售业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局?谁将主导这种变局? 近期又有知名咨询机构预言:在未来的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 这种预言或许过于悲观,但市场竞争,适者生存。外资巨头们有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本土企业也有熟悉市场、网点密集等多种比较优势。归根结底,只有吸引当地消费者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后过渡时期”内,区域性零售企业首先将面临“营销战”的考验,经历了大张旗鼓的圈地运动之后,赚钱才是硬道理。 最近,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宣布要在中国要加速扩张。 上海百联、大连大商、北京王府井等国内的零售大佬们也纷纷表态要通过并购等手段继续做大规模。 “过渡时期”发生了“圈地战”,“后过渡时期”是否会发生“并购战”?谁又是最后的赢家?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零售市场在变,行业格局在变。而引领这场变局的力量,主要还是来自于国际零售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