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过去的三年里,按照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原油的进口关税由入世前16元/吨改为入世后的零,汽油由9%降至5%,润滑油由9%降至6%,燃料油由8%降至6%,液化石油气由6%降至5%。
2004年1月1日,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取消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许可管理;4月,又逐步开放了由国家控制的石油进口贸易市场,新批了10家原油进口贸易机构,其中五家为中石
油和中石化的下属单位,另五家为独立贸易商。
到了8月底,15家非国有贸易企业取得原油成品油进口资格。民营石油企业可直接在国外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三大集团进口的垄断特权。
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研究部曹晓曦认为,过去三年,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入世冲击,原因在于外资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成品油零售和批发环节。
“化工领域入世前已放开配额限制。入世后,由于国内需求增长迅速,中国石化企业的产品销售依旧顺畅。”
整体而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中国的石油企业未能充分利用三年的保护期为入世做准备,三年中忙于高涨的油价,忙于扩大地盘,经营质量、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却未见根本改观。
“现在是钱多气壮,本来有机会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求稳为主,这就是没有逼到头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去改革。”
随着12月11日入世三年到来,外资对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真正冲击正在降临。从这一天起,中国将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意味着外资石油企业可以独资在中国进行成品油零售。
就在这一天的前夜,外资石油企业与中国本土石油企业在零售市场集中上演了合资大戏: 10月9日,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与中国中化在北京签署关于合资兴建加油站的协议书;11月4日,英国BP集团与中国石化的合资公司——中石化碧辟(浙江)石油有限公司揭牌;11月18日,英国BP集团与中国石油合资组建的“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也在广州宣告成立。
对BP、美孚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既然零售市场即将开放,为什么急于大规模展开合资?
原因有二:其一,大部分合资意向在两年前就已达成,是国际石油业巨头在购买两大石油公司股票时的附加条款,如今只不过是履约;
其二,中国成品油市场开放的只是零售部分,批发环节要再过两年。也就是说,虽然外资兴建了加油站,但还要到中石油、中石化去批发成品油。而成立合资公司,则有助于外资石油企业直接拿到长期供油合同,有利于其零售终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