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互联网周刊》2004 > 正文
 

红帽10亿美元狩猎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19:34 《互联网周刊》杂志

   红帽的目标不仅仅是把10亿美元雄厚的资金带到中国来,它更看中的是中国所代表的技术消费的趋势

  本刊记者 黄燕

  红帽(Red Hat)公司终于来了,随身还携带着10亿美元,在经过了6年时间的等待、包
括3年半的谨慎计划和实际开展业务已逾24个月之后,这家引领着全球开源产业模式的公司终于进入了中国,在外界看来,此时中国Linux产业早已经历了若干波的起伏,但在红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tthew Szulik的眼中,“整个市场还处在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

  这个“早期阶段”当然要看整个时间段该如何划分。实际上,Linux正在日益逼近主流化,一个越来越为业界接受的论断是,Linux在发展中国家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更广大的市场和对低成本PC的需求,更是因为政府方面对开源软件的大力支持。IBM负责Linux事务的副总裁斯哥特.哈迪称,“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正在使用Linux系统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朝鲜,Linux的市场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了一般IT市场的发展。”

  在中国尤其是这样。用Matthew Szulik的话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力鼓励协作和分享的市场之一”。一方面是在政府行业及垂直行业,如电子政务、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石油天然气等等,另一方面是在私营企业,随着市场上这些盈利性企业和行业对于以低成本体现高价值的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开放源代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争夺新市场

  2004年9月,自由标准组织(Free Standards Group)推出了首个Linux标准LSB2.0,这被视为对“Linux缺乏统一标准”的有力回击。更加乐观的看法是,Linux将借此乘胜追击,由服务器向桌面和嵌入式扩展,至少目前看来的趋势是这样。

  Linux在服务器市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在高端市场Sun的Solaris、惠普的HP-UX以及IBM的AIX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固的地位,但未来Linux进入高端已经可以预见。在桌面市场,惠普上个季度销售出了大约20万台安装有Linux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Linux已经取得了和苹果Mac不相上下的占有率,不过相对于Windows占90%以上的总体市场来说,这仍然只是九牛一毛。 Matthew Szulik认为,Linux要在桌面市场取得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基于开源的浏览器”,并且有大量围绕Linux的主要应用,比如说文字处理、财会和文档演示等等。而几乎所有Linux厂商都同意,成本将是用户接受的关键,“我们要让Linux对于每一个拥有平均消费能力的人来说都可以负担,而不仅是对企业级市场。”

  在嵌入式方面,日本的Docomo和摩托罗拉三星等厂商都希望能在手机上更多采用Linux,美国Linux厂商MontaVista已经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智能电话上的操作系统,不过目前硬件方面的问题仍然很多。Matthew Szulik透露,红帽在嵌入式方面主要从事定制化项目,针对客户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加以定制,“因为在嵌入式领域里硬件之间的差别太大了,现在还没有办法用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来做嵌入式方面的工作。”

  而另一方面,开源在专有软件领域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包括微软、Sun公司在内的厂商正在把各自最主要的产品纳入开源计划中。微软在2004年9月宣布将Office 2003加入“政府安全计划”(GSP),并公布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近90%的源代码,这被视为微软开源策略的一大步,微软随后还向Unix/Linux管理厂商Vintela注资,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迂回进入Linux。 著名图像处理软件公司Adobe也在2004年11月宣布加入Linux阵营,并着手推出Linux版本的图形处理软件。

  不仅仅是开源那么简单

  当然,关于Linux的争论拉力赛也始终在“进行时”。喋喋不休、了无新意的孰优孰劣底下,也隐藏着产业背后的复杂变局。微软在最近一段时间以“Get The Facts(了解真相)”为主题在全球进行广告宣传,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Yankee Group的调查报告告诉用户,Linux的TCO(总拥有成本)要远远高于Windows,而性能和安全性却逊色于Windows。到了10月底,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甚至给客户和合作伙伴们发去了一封洋洋洒洒的电子邮件,提示他们就安全性、TCO和防止专利权诉讼而言,Windows是比Linux更好的选择。

  微软领导人的这封电子邮件在业内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此举恰恰证明了Linux已经成为Windows最主要的竞争对手。Linux阵营对此的反映十分耐人寻味:红帽、IBM、甲骨文等公司均在公开场合采取了冷淡的态度,而新进厂商Novell却在此次反击行动中冲到了前台,这显示了Linux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作为最主要的Linux厂商,红帽公司并没有制定所谓回击计划。红帽CEO Matthew Szulik不无幽默的表示,“就在上一个季度我们还新增了144000名用户,这些人肯定不会相信鲍尔默先生的说法。”事实上,竞争对手的这类言论对Linux阵营来说毫不意外,不过最近引起他们更大关注的是开放源代码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协调问题。红帽公司强调,在他们的整个工程设计流程当中有一套三级体系确保不会惹上知识产权麻烦,这包括人工检查、专业检测工具以及技术、法律专家。

  重回Linux的Novell却开辟了一个专门的网站以“Unbending the Truth(察明真相)”作为对微软的回击,不仅通过数据证明Linux的TCO及性能优于Windows,还以“微软没有提及的部分”为题,从微软在“了解真相”里引用的报告中摘录了对Linux有利的内容。在2004年完成对全球第二大Linux厂商SuSE的收购之后,Novell的注意力就逐渐从NetWare转向了Linux,特别是在不久前它刚刚同微软就NetWare达成了和解协议之后。外界认为Novell此举显示了它急于回到Linux主流地位的心态,而它需要面对的是比过去更复杂的局面。

  除了红帽这类单纯的开源软件公司,Linux的主要支持者当然还有IBM、甲骨文、惠普等一批大公司,而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把开放源代码和专有软件结合在一起。作为Linux的坚定支持者,IBM在整合eServer的同时就宣布投入13亿美元用于Linux开发,并且为收购SuSE的Novell投资了5000万美元。官方对此的解释是“保证IBM 用户能够进一步得到强有力的SuSE Linux支持”,不过当然,“幕后老板”IBM会很高兴看到除了红帽之外出现其他成功的Linux厂商。

  狩猎中国

  世界风云在变,亚洲却始终引人关注。不久前,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又开始在合作制定一个亚洲Linux标准,并签署了《开放源代码软件合作备忘录》,这被视为亚洲推进Linux的政府指导政策。许多亚洲Linux企业均对此采取了积极跟进的措施,全球主要Linux厂商红帽公司也参与了这个计划,并表态准备支持未来的亚洲Linux标准。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IT市场,中国当然更是争夺的重点。2004年11月11日,红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tthew Szulik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国总部,负责公司在工程设计、软件研发和市场营销三大职能的本地化工作,而公司对中国总部的资金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Matthew Szulik强调,中国政府对Linux的大力支持是Red Hat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而政府、金融、电信和能源四个行业是未来Linux在中国发展的重点,真正的大发展可能需要“两年、五年甚至二十五年”。据透露,目前红帽已经和包括金蝶在内的中国软件企业进行接触,并考虑在安全和台式机领域进行投资。此外,推动中国的Linux教育、向中国学生免费开放红帽学院计划也成为红帽中国计划的首要一步。

  Matthew Szulik向记者举了个例子,1995年的时候,当时计算硬件的平均成本比服务要高2.5~4倍,而到2005年的时候,预计情况将完全相反,服务的平均成本要比计算硬件、软件高2.5~4倍,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任何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整个公司的经济模式都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

  此外,用户也并不单纯是购买操作系统,他们要找的是解决方案,如果说政府代表的是一个设定标准的机构,那么私营企业代表的则是消费者趋势,只有从那些最具有竞争愿望的市场才能洞察未来的技术趋势和产业走向。红帽的目标不仅仅是把10亿美元雄厚的资金带到中国来,也不仅仅是让中国市场多上一位富有成就的企业公民,它看中的更是这个商用市场和私有企业不断增长的国度,从有关方面的研究数据预测,从现在到2008年之间,这个国家的服务器领域年增长率将高达49%,台式机系统的年增长率亦将高达29%。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红帽新闻 全部Linux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