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传媒业 > 正文
 

植根《经理人》杂志 哈佛管理实践落地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12:29 新浪财经

  2004年11月22日,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与中国著名财经管理期刊《经理人》杂志在北京共同宣布,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将其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的“姐妹刊”--------《哈佛通讯》(HBSP Newsletters)的简体中文版权,正式授予《经理人》杂志。从2004年1月起,《哈佛通讯》中文版将置于本土品牌期刊《经理人》杂志之中,中文名《哈佛管理实践》(Harvard Business Management Practice),在全球范围出版、发行和销售。

  一向关注自身品牌价值的哈佛,这次例外地将自己产品置身于中国本土的一个品牌之中,将〈哈佛通讯〉HBSP Newsletters植根于《经理人》杂志之内,而且《哈佛管理实践》这一名称也是专为中国确立的。

  至此,加上此前已经进入中国内地的哈佛四大产品------哈佛图书、哈佛案例、哈佛网络课程(e-learning)、《哈佛商业评论》等,哈佛商学院五大出版物产品已经全部落地中国。《哈佛通讯》(HBSP Newsletters)以植根于中国本土品牌期刊形式落地中国,标志着以《经理人》杂志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期刊为迎接入世挑战,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也标志着以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出版巨头的中国化战略骤然提速。

  《哈佛商业评论》的“姐妹刊”

  在中国,《哈佛通讯》系列期刊此前曾鲜为人知,但实际上,它在美国工商管理界却有显赫的地位。

  据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陈欣章(John Chen)透露,它与《哈佛商业评论》,同为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的两份权威刊物,实战、技能、工具,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美国的工商企业中有“管理利器”之称,是著名公司中高级管理者必读的文卷。虽然定价甚高,但是销量仍大。

  作为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五大支柱产品之一,《哈佛通讯》包括《管理前沿》、《谈判学》、《管理沟通》、《策略与创新》、《平衡计分卡》及即将推出的《供应链管理》共六本系列刊物。这些刊物由哈佛的资深编辑和顶尖顾问群共同编辑,锁定全球六大商业管理主题,以讲管理故事的形式,为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及企业领袖提供深入浅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哈佛通讯》上发表的文章,其篇幅比《哈佛商业评论》和哈佛图书要短,讲述的都是全球管理的新实践、新案例和新理念,每一篇文章都以关注理念的验证和效果为导向。

  “土”与“洋”的融合

  为了迅速地打开在中国的影响,《哈佛通讯》产品在进入中国时,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植根”已拥有80万读者的著名期刊《经理人》杂志“体内”的形式。

  据经理人杂志社社长于绍文介绍,《哈佛通讯》中文版,既不同于此前进入中国的哈佛《商业评论》另起炉灶创立新刊物,也不同于哈佛图书产品是纯粹的翻译引进,而是采取了“本土内容与国际品牌内容融为一体”的独特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从形式上,将《哈佛通讯》起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哈佛管理实践》,然后将“洋”内容《哈佛管理实践》以大版块的形式,置入本土品牌《经理人》杂志之中。

  从内容上,《经理人》杂志也不简单地把《哈佛通讯》内容全部照搬到中国,而是由《经理人》杂志根据对中国读者的市场需求调查,从哈佛通讯的六大产品系列中,挑选出适合中国高级管理者需要的内容,编辑成《哈佛管理实践》系列文章,置于本土原创内容为主的《经理人》杂志之中。在每期出版的中文版《哈佛管理实践》中,美国《哈佛通讯》总编辑安吉拉女士还将根据中国读者的需要,撰写专门的卷首语。

  哈佛中国战略提速

  在90年代,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对中国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深刻认识,在它的全球战略中,地位也不是十分显要。2001年,随着中国入世的脚步声,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中国战略提速,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大商学网、光华研修中心、IBM、香港晨兴集团等众多著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

  2003年,美藉华人陈欣章John Chen,出任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开始直接负责拓展中国内地业务。熟悉中国内地的陈欣章,很快使总部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得到总部大力支持的陈欣章,迅速加大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

  2003年底,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继此前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功推出哈佛案例图书之后,又与其签订了在国内销售哈佛网络课程(e-learning)的协议。2004年夏,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与中国出版集团旗下商务印书馆达成合作,将哈佛图书产品授权商务印书馆出版。

  但是,在哈佛五大出版物产品中的“四大”均来到中国情况下,《哈佛通讯》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如期落地中国,这不能不说哈佛中国战略提速后的一个遗憾。

  一场演讲推进了合作的进程

  据知情人士透露,《哈佛通讯》的中文版《哈佛管理实践》之所以迟迟未能落地中国,主要是当时有几家出版机构同时在竞争其中文版,哈佛方面还需要时间来判断几个竞争者中,到底谁最合适。

  在哈佛方面的选秀大战中,虽然《经理人》杂志每期发行量已经达155,220册(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按平均传阅5人计(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报告),读者已近80万/期,而2004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数据更显示:在中国新富阶层中,《经理人》在中文财经期刊中阅读率排名第二、在本土财经期刊中阅读率排名第一。尽管如此,哈佛方面对包括《经理人》在内的众多本土财经管理期刊在国际化经验方面存在着担心。因此,哈佛最后选择谁作为合作伙伴,以及何时能确定,都是个未知数。

  为了得到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总部的认可,2004年国庆刚过,经理人杂志社社长于绍文飞赴美国,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的高层直接接触,并向哈佛商学院的MBA中心教授、案例研究中心专家、出版公司的编辑及MBA学员等,做了题为“中国经理人和管理实践”的演讲。这也是中国新闻出版人士第一次应邀登上哈佛讲坛。

  以“F1上海站暴棚”开头,于绍文在演讲中,从中国入世后的快速变革,到中国经理人“汹猛”的管理提升需求,再到中国企业领袖对管理前沿的探索,娓娓而谈,让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的高层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商机,感受到了《经理人》对中国本土期刊市场精准和强大的把握能力。

  “这场演讲赢得了哈佛对中国传媒人的尊重,也打动了哈佛,使《经理人》在《哈佛管理实践》的简体中文版授权中胜出。”于绍文在得到良好的演讲反馈效果后异常喜悦。演讲过后第二天,中国《经理人》即在波士顿赢得了哈佛方面的授权协议。

  “从中国经理人中来,到中国经理人中去”

  当前,不少“洋”管理理念与工具到了中国后,由于中国有些企业盲目崇洋迷外,照搬照抄,以至水土不服,甚至引起中国企业经营的混乱。在期刊传媒领域,也曾经有引进国际版权内容水土不服、不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先例。

  那么,《经理人》引进先进《哈佛管理实践》时,能否做到“土” 和“洋”的真正融合,做到真正适合中国经理人的需求呢?这是《经理人》杂志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经理人》杂志社社长于绍文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研究了很久,已经制定了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哈佛管理实践》每期的选题,都坚持“从中国经理人中来,到中国经理人中去”的流程:首先由《经理人》编辑部根据充分的读者调查和企业调查,整理出足够数量的选题,交由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资深编辑和研究人员,从中遴选、确定出版选题计划,然后进行文章和相关内容的特别选配,全部内容均来自哈佛商学院的智库。为了保证其精准的汉化,原本的形象,高保真的品质的到位,《经理人》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包括翻译、设计、监督、IT技术平台、市场反馈系统。

  “我们是在以《经理人》杂志原有本土内容为主的前提下,引进哈佛管理智慧的。我们的目标是 ‘以哈佛的理念,办本土的内容’,以中国管理实践为基础,建造本土案例中心,实现哈佛智慧与本土实践的完美结合,为中国的经理人提供真正适合他们管理需求的解决方案”于绍文最后强调说。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