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铸成 通讯员 钟晶晶
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张朋,5年前在深圳与朋友合伙注册了一家咨询公司,负责产品营销咨询业务。“今年上半年我们给东莞一家保健品公司做营销策划,是一张10万元的单子,做完后我们亏了3万多元。没办法,对方说其他咨询公司价更低,效果差不多。”张朋一脸苦笑。据他透露,在深圳做咨询,真正有一点专业知识、行业背景的少
之又少,大多是半路出家,以“卖点子”为主。
在深圳,与张朋的公司居于同样处境的咨询企业还为数不少。业内人士透露,90%的中国咨询企业都是挣扎型的,随时可能倒闭。所幸的是,咨询业业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业界人士的沉痛反思。今年9月25日,在深圳“2004中国咨询业峰会”上,业界人士勇敢直面困境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中国咨询业突变重生的良策。
仅有3%的咨询公司能盈利
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明天策划机构董事长王克估计,就现在咨询公司自身的营利模式而言,中国咨询企业只有3%是属盈利型的;另有7%是保本型的,还可以生存;剩下的90%是挣扎型的,随时可能倒闭。
据了解,1997年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机构不足100家,年营业额不足1000万元。而到2002年,这类机构就膨胀到近千家。目前,深圳市包括策划、广告公司等咨询类的公司有18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而其中正常运作的管理咨询公司有七八百家。
据综合开发研究院秘书长、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李罗力说,深圳咨询业没经过任何产业准备而兴起,20年来,尽管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但与国际咨询业相比,还不成熟。
执业人员鱼龙混杂
据了解,国外咨询业的从业人员一般至少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具有至少3年的独立咨询工作经历。在美国兰德公司里,专家占了公司全体员工的88%:工程技术人员占28%,物理学家占12%,数学家占14%,计划统计专家占9%,经济学家占15%,社会学家占6%,运筹学家占4%。
而深圳咨询行业的从业队伍却是鱼龙混杂。既有一些学识丰富、精通业务的行业先锋,又有不少游方郎中、江湖骗子,对执业人员没有一个从业的最低标准。在深圳,花上三五万就注册一个咨询公司上路开工的情况比比皆是。
深圳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处秘书长阮萌介绍,在深圳的咨询公司中,有30%连机构简介都没有,有30%的机构没有业务发展计划,超过40%的机构没有人员培训计划。而国外的咨询公司现已发展到成熟期,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操作规则和管理程序,公司内部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控制服务质量。就咨询手段而言,国内咨询业收集信息的手段主要停留在上门调查、电话访问、表格统计等传统方法上,准确率不高,时效性不强,很难起到系统、准确、及时的判断和决策作用。
当然,咨询业的低迷与企业的咨询意识淡薄也不无关系。中国的上市公司,包括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纽约等地上市的,约有1400多家,其中仅有一半企业曾经请过或正在请咨询公司。而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咨询服务。
“洋咨询”抢滩
国内咨询业在一片混乱中逶迤前行时,另一支生力军早已悄悄抢滩中国。今年7月,已经有200多位毕博的管理咨询顾问进驻北京嘉里中心14层,类似的剧幕相继在上海和广州上演。这家国际级管理咨询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3年中,员工人数已急剧扩充到1000人之多,成了国内咨询业的“巨无霸”。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些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如安达信咨询公司、安永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已经先后进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的海外咨询公司已超过140家。
随着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进入我国的大批国外知名咨询公司所拥有的丰富案例、数据库、专业人才以及知名品牌和信誉度等,都是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的。他们将目标盯在行业的龙头、有实力的企业。仅在深圳,麦肯锡公司就为平安保险集团进行了业务重组、重新确立主营方向,为深圳大鹏半岛进行了区域开发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