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嘉诚和摩根大通联手再造大投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7:47 和讯网-财经时报

  对投行而言,2004年不是一个好年头,在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背景下,正是那些行业整合者的绝好机会,那些拥有好制度和现金流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困难企业,完全可以成为萧条市场中的领先者

  本报记者 杨眉

  11月5日,国际投行界的一次“巨人握手”,引起业内关注。合作双方,一个是世界知名的金融服务机构——美国的摩根大通,另一个是英国的投行巨头——嘉诚集团。合作内容是,嘉诚的投行业务与摩根大通在英国的投行业务合并,组成一个双方各占一半股权的新公司。新公司名称为JPMorgan Cazenove。

  双方合作后,对中国投行市场的现有格局是否将带来变化,成为国内投行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为此,《财经时报》对嘉诚集团北京首席代表石平先生进行了专访。

  石平是复旦大学MBA,同时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律师资格,2000年加入香港嘉诚亚洲有限公司。此前在渣打(亚洲)服务8年。曾参与了大量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兼并收购财务顾问工作。

  巨头合作 各得其所

  《财经时报》:嘉诚与摩根大通在英国的合作,是否影响双方在中国业务的独立性?

  石平:按照合作协议,摩根大通的中国区业务没有变化,嘉诚原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业务,将成为新公司的一部分,但继续沿用嘉诚的品牌,业务运作上也保留独立性。因此,在中国境内,嘉诚与摩根大通还是竞争对手。但不排除嘉诚将利用摩根大通的全球网络、资本实力及广泛的资源。

  《财经时报》:此次合作,为何能引起全球关注?能透露一些双方合作的细节吗?

  石平:关注的原因,除了当事双方的名气外,还因为新公司将成为英国最举足轻重的投行。按照协议规定,嘉诚为新公司提供其企业经纪、股票及企业融资业务,还有750名员工和5000万英镑的资本金;摩根大通的投入,则包括其在英国的企业融资、兼并收购和股票及债券部门业务,约70名员工和5000万英镑的资本金。

  此外,摩根大通还额外向嘉诚支付了1.1亿英镑。因此,嘉诚通过本次交易获得了大量的留存收益和现金,从而决定向其原有股东返还约3.4亿英镑的资本。

  另外,协议还规定,在本交易生效5年后,合作双方可以逐年检讨新公司的股权结构。此后,摩根大通拥有一项选择权,可以向嘉诚购买其在新公司中所占的股份;嘉诚同时拥有一项选择权,可以主动将其在新公司中的股份出售给摩根大通。若任何一方行使选择权,其定价将以新公司的独立估值为基础。

  讲述中国的故事

  《财经时报》:与许多国际知名投行相比,嘉诚在中国似乎名不见经传。在中国大陆,你们作过哪些业务?

  石平:自1992年以来,通过发行H股、红筹股等方式,嘉诚参与了100多项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业务,涉及融资金额约达300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大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包括民营化)项目。至于名气不大,主要原因是嘉诚太低调。

  《财经时报》:如此低调,是因为嘉诚不看好中国市场吗?

  石平:正好相反。对嘉诚而言,中国是亚洲最重要的市场。有数字为证:嘉诚在亚洲已完成的160多个融资项目中,中国占了约100个;450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中国项目占了300亿美元。

  《财经时报》:中国市场为何能在嘉诚总业务量中占到如此大份额?

  石平:原因很简单,国际资本市场愿意参与中国经济。而对投行来说,“中国故事”最好卖,对中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国际投资者大多持乐观态度,并有参与其中的强烈愿望。因此,对于投行而言,就要寻找并编制出合乎投资者需要的“故事”。

  《财经时报》:能否举一个具体例子,介绍一下投行界如何向国际市场投资者打造和营销“中国故事”?

  石平:2003年11月物美股份在香港上市,是嘉诚打造的中国首家海外上市的民营零售企业的“投资故事”。该股票发行市盈率高达24倍,上市融资额达7000万美元,成为2003年香港创业板IPO的最高定价和集资额之王。

  物美股份的成功案例,首先在于“投资故事”定位准确清晰——中国消费品零售商业概念。因为对于国际市场投资者来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行业,意味着十几亿人口和正在不断提高的个人购买力,这显然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投资机会。

  《财经时报》:据了解,当时物美的机构投资者配售部分,认购超过13倍;香港公开发行部分,认购更是超过150倍。这也是因为“投资故事”的吸引力吗?

  石平:不完全是。好的投资故事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关键的是,如何找到国际投资者来购买这一“故事”。这取决于投行是否拥有强大的股票分销实力,即股票销售网络,或者说投资者网络。

  《财经时报》:可以透露目前嘉诚的股票分销网络吗?

  石平:目前嘉诚约有1600个账户,掌控的资金达10万亿美元。

  《财经时报》:寻求海外上市,已成为目前国内企业、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的选择。但面对香港、纽约、伦敦等诸多上市地点,如何选择?

  石平:我们的建议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应是,股票是否被当地投资者接受,以及上市后的表现。当然,上市成本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对投行而言,2004年不是一个好年头。在宏观调控的紧缩政策背景下,正是那些行业整合者的绝好机会。那些拥有好制度和现金流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困难企业,完全可以成为萧条市场中的领先者。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