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旅游业 > 正文
 

红旗渠学大寨打红色旅游牌 在沪拿下18亿订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6:36 新闻晚报

  “我们要向大寨学习,学打红色旅游牌”

  河南林州红旗渠和山西大寨,在上一代人看来,其精神意义远远超过如今的“旅游胜地”。11月14日,“红旗渠精神巡回展”登陆沪上,一时间红遍上海滩,“首展客流量”达到了4500人。红旗渠人不虚此行,拿下了18亿人民币的大订单。

  大寨的“政治明星”变成了“经济明星”。郭凤莲的“大寨”牌“核桃露”饮料,打开了一片天地———中央电视台广告上,徐帆演绎着“大寨”名牌。

  “早先的‘红色老区’大寨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业的门票收入180万,每年旅游总收入可达700万元。我们要向大寨学习,学打红色旅游牌。”安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金涛对记者讲。

  起步:全国学习“红旗渠”精神

  “我们林州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对外开放了,”这次随同“红旗渠精神巡回展”一起来沪的河南省林州市宣传部长王培臣告诉记者,开放红旗渠是周恩来总理作出的决定,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学习精神”。当年红旗渠没有导游,学习红旗渠由县委干部陪同,由劳模用河南话讲解。

  刚开始,参观条件非常艰苦,红旗渠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展览功能,结果来学习的基层干部就在渠边干道上走,没有栏杆,而旁边是太行山的悬崖,有危险处就要绑上麻绳往上爬。“因为是来学习的,所以参观‘景点’的主要特色就是体会艰苦的地方,哪危险往哪上。”

  红旗渠人自豪:1974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中国,周恩来总理安排他先到红旗渠“考察考察”,到了红旗渠,卡翁达上不去悬崖,就用滑竿抬着游览了一番,看完了,卡翁达一心回去自力更生去了。

  “当时来参观的干部们赶一夜的马车来到这里,在渠上爬一整天,完了就住在农民家,都‘大有收获’。”王培臣告诉记者。

  大寨与红旗渠走的路略有不同。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参观者多达960万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参观者摩肩接踵拥塞在虎头山上、大寨村里。

  大寨接待部长以上的领导有50余位,副总理以上的首长有28位: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徐向前、叶剑英、李先念、李富春……不仅如此,大寨还是当时全世界最受关注的地方,先后有五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2.5万多名游客先后到大寨参观。

  “当时大寨是全中国学习的典范,大家来了,想法都很单纯,就是为了学习,大寨就是这样的‘红色老区’,这也是它的价值。”大寨村旅游公司贾星文总经理讲。

  “但那都还不是真正的旅游。”50年代,大寨虎头山,是一座乱石裸露、只有沙棘生长的秃山,后来经过整个大寨人的苦干,成了片片梯田。”贾星文告诉记者。

  尝试:非营利旅游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红旗渠人决定开发自身资源。“当时我们决定放开胆子干一下,就在渠上借着维护的机会装上了护栏,安排村民在渠边架上照相机给游人拍照,还有人把家里的锅都搬来搞“餐饮”。当然,根据政府的意思,参观红旗渠的主要目的还是“学习精神”,不以营利为目的———来红旗渠不收费,照相就交个胶卷钱,县里米饭1毛钱一碗……“实际上就是让来学习的人学得实在。”

  心思费了不少,虽然来“学习”的人不见增加(在80年代这个时间段里,有统计数字表明,来红旗渠“学习”的人数平均每年只上涨到12个),但经验积累起来了。

  大寨的“开窍”比红旗渠晚,但非常开阔。1995年,大寨人着手规划筹建大寨风景区,1996年,大寨正式对外接待游客。如今,大寨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每年旅游总收入可达700万元。

  突破:千米索道上山头

  千米索道上山头

  而今,谁都不用再去爬渠了。

  “现在,从上海坐飞机到郑州,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就能到红旗渠。”

  王培臣告诉记者,第一站,分水苑有瀑布、风景,还有红旗渠精神展览馆。第二站,一条修建于90年代中期的1000米索道,几分钟内直上太行山顶,“途中可以看风景,太行山的全貌,还能依稀看到红旗渠。”第三站,游客下榻太行山上的星级度假村,看巍巍太行。晚上则可以在山沟里的农家小住,品尝山上野货。然后还有大峡谷、桃花谷、桃花洞,在太极山里还能找到冰冰背———一种冬暖夏凉的岩石,几天的行程给排得满满当当。

  大寨也变化巨大。在虎头山下,大寨人开起了家庭旅馆、窑洞饭店、纪念品商店。在普通农户住宅改建成的旅游用品商店里,一个直径不足10厘米的草垫要价15元;在陈永贵故居,购买一本由陈永贵的儿子陈明珠签名的《陈永贵传》或《大寨》,在定价基础上多收一元。

  红色老区精神的另一种发扬

  大寨旅行社的宋乃青女士讲,旅游业是个带着职业病的行业,接待的游客多了,大寨人难免也有揽客或乱要价的行为,但这不是大寨的领导能左右的,也不是老一代大寨人能左右的。

  对此,王培臣有自己的说法。“红旗渠在开放最初的20年里,每年的客流量平均也没超出过20人,但现在,一个‘巡回展’就招来了18亿元的订单。不管怎么样,游客来了,红旗渠也就让人们知道了,这绝对是红色老区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新动作。”

  但同时他也承认,“与以前基层干部们爬红旗渠相比,现在这里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小了。”如果游客不留心,那么瞻仰红旗渠的方式也就是在1000米长的索道上遥望一条白色飘带。

  在红旗渠,几乎所有的景点都被带上了夸张的成分,有两个景点名字是“一线天”和“二线天”,“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们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释。”王培臣告诉记者,这两个名词都是从外地景点学来的。

  而这种感觉在大寨体现的更加彻底。自从虎头山退耕还林后,曾经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已经被青山绿树、崖坡流水所替代,虎头山正向着旅游、避暑和休闲多功能观光游览胜地的方向规划与发展。“退耕还林后的虎头山其生态环境确实是大大改善了。”

  “不少游客都说,一进大寨村首先看到的是店铺,里面的农民们讨价还价的功夫绝对可以与北京上海的商人媲美,一双草鞋,一顶草帽,印上了大寨的字样就贵得出奇。”贾星文对记者说。

  他认为,大寨过去的精神正在慢慢融入到商业运作中,“由商业带动大寨精神,这是我们的想法,我们也会尽力避免这种精神在商业利益中退化。”(记者李宁源)

  相关链接

  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改为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数万人近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大寨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解放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红旗渠新闻 全部大寨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