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货充斥电煤市场 电厂再掀口水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5:26 中国经营报 | |||||||||
崔毅 韩文欣 “一车煤,半车石”,煤炭订货会前夜,触目惊心的电煤质量,成为煤、电双方两年来第三次拉锯战的导火索。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煤炭订货会很可能于12月10日前在海口召开。而经历了前两
其中,电煤“水货”问题首当其冲。 电煤掺假已非“个案” 事实上,早在今年夏季,即:国家通过行政干预,组织煤、电、路三方协同作战抢运电煤时,电煤质量下降问题已开始显露。而时至初冬,尤其是临近煤炭订货会,这一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的个别现象,突然变得普遍起来。 北京大唐发电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杨洪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发电用煤的平均热值下降了150大卡,仅为5200大卡左右。“在煤炭紧张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但电力部门为此却付出高昂代价。” 据介绍,煤炭采出后,经过洗选,其中的大多数矸石已被去除。而如果电煤运至电厂后,仍含有一定比例矸石,则会增加电厂煤耗,提高发电成本。更严重的是,矸石燃烧产生大量灰粉,增加了电厂环保设备的工作压力。 与大唐发电相比,黑龙江电力股份公司(龙电股份)副总经理梅君超对这一问题感触更深:“我公司发电机组的燃料设计热值为4500大卡。只有达到这一热值,机组才能安全、经济运行。但今年以来,我们采购的电煤的热值,最低仅为4000大卡,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梅君超告诉记者,由于电厂一般对电煤质量采取抽样检验,因此很难在事前完全发现煤质存在的问题。而待问题出现后,一系列后果,如:机组检修、环保投入、煤耗增加等,给公司造成的损失,目前还难以精确计算。 同样,山西阳光发电公司一位高层向记者抱怨的煤质下降程度更为严重:“我们以往采购电煤的热值规格在5000至5500大卡之间,而前一段时间,不足4000大卡的电煤居然也堂而皇之地进了电厂,造成我们30万千瓦的机组只能当20万千瓦使,由此造成的损失,比我们得到的所谓‘电煤限价’的优惠,要大得多。” 都是“限价”惹的祸 阳光发电这位高层的抱怨,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据了解,煤炭供求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逐步市场化以来,其价格却长期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双轨制”,这在业内颇受非议。煤炭业界认为,整个煤炭市场上,供应数量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享受计划内优惠价格的电煤,与在计划外随行就市的少量“市场煤”并存的现象,对于饱受电力“打压”的煤炭行业来说,极为不公。而电力业界则针锋相对,声称“煤价市场化与电价政府严格管制”的并存,是对电力行业的歧视。 今年以来,面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市场继续向卖方市场过渡,煤炭价格连续上涨。从秦皇岛码头煤炭价格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即呈现高位盘升的态势,而在3月底,煤炭价格本应走低的时候,却超过去年底煤炭需求旺季时的价格高位,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淡季不淡”的状况。 于是,煤炭企业普遍表现出利用煤价上升增加企业积累的迫切愿望,而这一正常愿望遭到煤价“双轨制”的沉重打击。虽然前两次煤炭订货会上,煤、电双方计划内电煤的签约率逐年下降(今年,全国直供电厂电煤订货2.8亿吨,仅占电煤年消耗量的40%左右),但绝对数量巨大的计划内“低价”电煤仍挤占了煤炭企业的本应获得的利润,出现“煤炭市场红火,煤炭企业微利”的不正常现象。 更有甚者,为缓解今夏严重的“电荒”,发改委亲自导演了“电煤最高限价,公、铁、水联合抢运电煤”的一幕。“表面看,限价与抢运暂时缓解了‘电荒’,但在这似乎带有‘掠夺’性质的行政干预过程中,受到挤压的煤炭企业,开始以各种‘伎俩’,阳奉阴违。”一位煤炭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最直接的,就是掺杂混假与缺斤短两。像我们在自由市场买菜一样,你砍价太狠,最终倒霉的还是你自己。买的没有卖的精嘛!” 煤、电攻守一如既往 为了应对电煤“水货”问题,发电企业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从电煤订购合同入手,向煤炭企业提出索赔。 “一般情况下,对于发热量不足的索赔,平均数额也就是2元至3元每吨,这与电厂消费劣质煤而造成的许多潜在损失相比,显然不足。”大唐发电副总杨洪明对记者说。 事实上,对于大唐这样绝大部分电煤从山西、内蒙古的国有重点煤矿采购的发电公司来说,电煤热值的下降程度与热值不足的发生几率都相对较小。而类似于龙电股份,几乎一半以上的电煤均从非国有重点煤矿采购的公司,劣质电煤的采购几率与数量,都明显加大。毕竟,国有大矿的信誉还是可以信赖的。 此外,业内应对煤炭“水货”问题,还提出,应加强煤炭运销环节管理。“其实,相当一部分掺假电煤是在运销环节中产生的,只有最大限度简化煤炭生产、消费间的中间环节,才能有效遏制‘水货’电煤的出现。”杨洪明说。 然而,中国煤炭生产散、小、乱的局面是历史形成的,相应造成的煤炭运销环节冗余的现状,也非一日之功可以改变。而理论上讲,煤炭生产、消费环节以外的利益主体越多,煤炭质量就越难以保证,尤其在煤炭市场价格走高的时期。 目前,包括发改委在内的国家决策部门已经介入煤质问题的调查。而有迹象表明,众多发电企业也在利用这一“契机”,力求在舆论上形成对煤炭行业的强大攻势,以期在即将召开的煤炭订货会上有所斩获。 其实,煤炭行业也在积极收集电力部门的“罪状”,每年订货会前,这种攻守都在上演,今年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