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怡琳 上海报道
尽管被董事会推举为均瑶集团新一任董事长,王均金的心情仍然十分沉重。除了兄长王均瑶的过世外,还因为这家由其长兄掌门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民营集团的未来受到了来自舆论的猜测和置疑。
但事实上,王均瑶身体欠安至过世,已经给了集团重新进行调整和过渡的时间。
并非突然离去
事实表明,王均瑶的过世并非突发。
本报曾独家报道了关于王均瑶患病的消息(参见本报《王均瑶有恙传闻升温》10月17日),当时记者已了解到,王均瑶因为身体不适而去美国修养了一个月。在集团网站的新闻公布栏上,王均瑶最近一次出席活动的时间是今年6月2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的MBA学员来均瑶集团参观学习。而到了9月份,已完全是由其弟弟王均金在社交活动中独挡一面。
国庆节期间,在王均瑶致全体员工的信里其逐步抽身的信息也已非常明显:“最近我在外学习,公司的事情交由副董事长及其他高层管理干部打理,我只是偶尔抽查一下。我把这种做法叫做‘离岗测试’,大家做得不错,你们交的答卷我很满意。”
甚至王均瑶已经为未来集团高层做了简明的定位:“作为董事长,主要精力放在营造一个可持续成长的环境。”
10月31日,本报记者又从王均瑶密友处得知,医院已发出病危通知书,当天王的气管被切开,做了最后一次手术,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医院认为继续治疗已无太大意义。
事实上王均瑶身体欠安至过世,均瑶集团已开始在积极面对。诸多现象表明,集团也开始更多强调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体管理,以致力把留给坊间“王均瑶独握大权”的印象逐步淡化。
均瑶集团在10月19日召开的上海地区经理级以上高管人员工作会议上,确定了16字经营方针:组织创新、专业管理、价值增长、稳健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均瑶的百年老店。
当时尚任集团副总裁的王均金在规划2005年的工作时特别提到,随着公司新的发展,均瑶集团必须要有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明确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管理,“真正公司制的运行势在必行,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业务现状及未来
本报记者10月15日赶赴位于上海海肇嘉浜路789号的均瑶总部采访时看到,公司状况如常。而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与集团多位高层及管理层接触,他们也均表示集团业务开展正常,但在王均瑶的后事尚未完全处理完成之时,集团方不愿意过多谈及此事。王均瑶的助理蔡欣荣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将会为王均瑶撰文以表对王的为人与能力的纪念,但不愿拿他和王均金和王均豪作任何比较。
公司业务仍在继续开展。2004年11月3日发布公告,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受让控股股东江苏无锡商业大厦集团有限公司58%股权,上海智邦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其32%股权,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本次收购已触发对公司的要约收购义务,收购有效期2004年11月4日至2004年12月3日。之后四天,王均瑶去世消息传出。但均瑶集团近日也明确表示,收购将不会因为王的去世而受到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这家由王均瑶掌门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民营集团的未来仍然受到来自各方的猜测。更多人认为,正是由于王在银行和政府方面良好的人脉资源,为均瑶集团带来了很多机遇。在他身后,这种深厚人脉能否为续令人担忧。
2004年7月9日,均瑶集团从8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正式入主大厦股份600327的母公司——大厦集团。有官员在谈到均瑶受到青睐的原因时指出,均瑶集团及王本人与无锡市政府交往密切,它几乎参与了无锡大部分市政项目。
这更让外界对于王均金以及王均豪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这家大型民企产生担心。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王均金有丰富的航空管理经验,而王均豪则一直负责地产和乳业的投资,上述业务均为均瑶主要的业务。
均瑶集团党委书记陈理在此前接收本报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尽管王均瑶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身体原因出国疗养,但我们相信他不在的时候,公司完全能够良好地运转,我们会非常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