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放在即 国有资本将参与中国零售业变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 08:54 南方周末 | ||||||||||||
本报驻京记者 张春蔚 几年前,国有资本曾经大量从地方商业直营企业中退出;如今,中国建材却在离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还有30多天的时候回到商业流通领域。它选择的是家电零售连锁领域 家电零售连锁领域的首支“国家队”
距离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还有30多天的时候,由国资委直管的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宣布进军商业流通领域。 11月2日,在深圳,龙永图为中国建材麾下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成立揭牌。12月中旬,第一家“易好家”家电连锁店将在深圳华强北路开业。 同样是这一天,沃尔玛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斯阁率领两个全球副总裁和亚洲区总裁亮相北京。这家在华投资超过16亿元人民币、在华采购额为150亿美元的世界流通业巨头,原定于年内在北京宣武门附近开业的新店计划被推迟到明年。这个消息也许让沃尔玛的中国对手感到了一丝欣喜。 “事实上,对整个零售流通业而言,12月11日最多只具有象征意义。”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服务业发展处处长徐敏认为,中国建材仍然具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个领域的竞争虽然差不多达到了白热化,但仍是阶段性的。” 曹江林也对中国零售企业的能力表示看好,这位至今在家电连锁行业尚无半点建树的中国建材副总经理、易好家董事长宣称,5年之内“易好家”家电连锁店将完成开办100家门店、销售额200亿元的目标。 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200亿元比国美和苏宁销售额的总和还要多,前者是119亿元,后者则是60亿元。而要达到这样的销售成绩,国美用了17年,苏宁也用了14年。 在商务部确定的未来重点扶持的零售企业目标中提到,“要努力培育年销售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0家,200亿元以上的4家,超过800亿元的1家。”这意味着,中国建材———它至今还没有正式进入零售领域这个战场———要在5年之内进入中国零售企业的前5名。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由国有资本控股的家电零售连锁新品牌。”中国建材总经理宋志平宣告了中国家电零售连锁领域第一支“国家队”的成立。 中国建材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呢?它又将以何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制造企业转战零售业 有着6年海外销售经验的曹江林认为,谁控制了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中国家电的年销售额接近5000亿元,而目前这个行业基本上是民营商业资本唱主角,国有商业资本和国际商业资本基本上对这个行业没有影响。” 据了解,控股4家上市公司、参股11家上市公司的中国建材一直有整体上市的谋划。作为中国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整体上市的谋划中,中国建材确立了建材制造、装备开发、科研设计和商业流通四大主业。 在商业流通领域,建材集团并不缺乏经验:中国建材在建筑材料制造方面的优势使它成为建材行业进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它与百安居合资在深圳和北京两地开设了6家大型建材超市;它在美国、港澳等许多地区还全资拥有7家建材、家电超市与3个配送中心。 曹江林说:“商业流通作为一大主业,和建材生产并不相悖。” “从生产建材转行到零售流通行业,也为传统的制造业创造了一种增长模式。”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副局长牛建国认为,有生产背景的企业转行零售业,这是对流通业的重视,也“体现出一种战略眼光”。 AC尼尔森的报告数据表明,今年年底将开放的中国零售市场总值达到2400亿美元。零售业丰厚的利润、对制造业强大的控制力以及对就业的巨大贡献已广为人知,这正是中国零售市场为国外巨头激烈争抢的原因所在。龙永图曾经指出,凡是入世设定过渡期的领域均是谈判难点,难就难在利益之争。商业流通业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龙永图认为,流通领域不是高新技术领域,但从产业链看却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环节。中国有实力的制造业应更多地进入到零售领域。 今年3月和10月,商务部两次在京召开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会议的核心是国家力争在5至8年内,培育出15至20家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其中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建材企业和医药销售企业等将成为培育对象。 也正基于此,中国建材加大了对商业流通业务的投入。 曹江林的计划是将商业流通业务分成三部分:建材的进出口分销、海内外建材超市连锁经营与以全品类家用电器为主的全国性零售连锁业务。而在最后这项业务上,中国建材在未来3年内的总投资将达到90亿元。 在明年春节前后“易好家”将在深圳、东莞两地开4家分店。除了在深圳等地首批布点外,中国建材计划明年启动大华南战略,门店数量达到15至20家;2006年进军华北市场,新开15家以上门店,年销售额计划突破70亿元。 具体行动 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对未来3年总计30亿元的投资,中国建材显然需要非常慎重。 今年2月,曹江林开始着手筹建进军流通业的工作,但他首先需要的是一群符合要求的流通业人才,对市场营销、采购、管理和制度都有心得的从业者。 历时近半年7月,曹江林从美国猎头公司光辉国际手中得到一份50人的名单。这份涉及亚洲主要流通行业高管人才的名单,不仅有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跨国公司高管,也有国内的零售人才。 最后这份50人的名单的录用率超过了10%,有6人被网罗至“易好家”,其中就有国美电器原总经理何炬。 用人方式并不僵化,机制也颇为灵活:在“易好家”的股权结构中,除去65%的国有股权与25%的外资股权,还有15%是管理层股权。这样的股权构成显然可以调动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责任心。 “我加盟的信心还是来自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判定。”何炬现任易好家总经理,他说,“中国零售业的缺点是规模小,不能将制造、物流、品牌等多环节进行整合。”———言外之意,“易好家”背靠中国建材,可以避免这些缺点。 企业战略专家陈惠湘也认为,中国家电制造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技术创新高潮,家电流通领域的变革亦将随之改变。 陈惠湘甚至认为“易好家”还应该有超常规的行动。曹江林也承认,“易好家”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排除以收购或兼并等方式达到更大的跳跃式发展。 显然,近年来国美、苏宁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将因“易好家”的加盟而增添变数。 虽然机会很多,但前路也并非一条坦途。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指出:“虽然国有企业之中主要是工业企业,流通企业较少,零售企业就更少,现在有‘国家队’看好零售业,说明零售业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地位在发生转变,但是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它是一个永远需要投入、永远要发展的行业,要有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 尘埃尚未落定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有资本大量从地方商业直营企业中退出,但在另一些城市,国有资本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上海百联。 10月8日,上海百联集团要约收购第一百货(600631)、华联商厦(600632)、华联超市(600825)、友谊股份(600827)、物贸中心(600822)5家上市公司。百联集团将通过股权划转的方式,受让这5家公司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实现了对它们的实际控制。 11月9日,上海百联董事长张新生表示,要整合好四大集团的7家上市公司以及各集团下属企业,“至少要到2005年底了”。 目前,上海百联在全国23个省市拥有近5000家营业网点,截至2003年底,上海百联的总资产达到340亿元,销售规模达到921亿元。但作为中国最大的流通产业集团,上海百联表面上的庞大实际上孕育着危机。尽管一直有人把上海百联比作国内的“沃尔玛”,但它的实际影响力显然还差得很远。张新生也承认,“同业之间的整合,比兴建一个企业更困难。” AC尼尔森在上个月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零售业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零售业面临的四大问题是低效率的供应链和分销体系、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品牌资产和日益下降的消费者忠诚度之间的反差,还有就是———“收购与兼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服务业发展处处长徐敏说:“从目前阶段看,商业流通企业还是停留在跑马圈地和价格战的圈子中。在外资等待进入的同时,我们自己的企业在结构调整和竞争力的问题还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我国流通业的开放,在国际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徐敏认为,“但在12月之后,我们面对的是外资如何进入和进入多大空间的问题。” 11月9日,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卫哲说:“全部开放其实就是三方面的开放,一是股权比例不再限制,一是开店数量不再限制,还有就是开店区域没有限制。” “这三项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并构,也将加强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之间的融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表示,“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正提升为国际化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