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骨愈膜销售商自述:我们这样搞定医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 08:39 南方周末 | ||||||||||||
日前,记者以申请伤骨愈膜山东省某地代理的名义,与南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的一位伤骨愈膜销售人员进行了接触。这位销售商除了向记者努力推荐该公司产品外,还传授了一套具体的操作办法——— 让门诊主任打报告
你只要联系到一家医院,我就可以给你开张授权书,这样别人就不能进去了,就保护了你的利益。 当然,我们还会提供给你“三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没有这些,产品是进不了医院的(此前见面时,这位销售商向记者提供了上述证书的复印件——记者注)。 我们产品走的是医疗器械这一块。你要记住,它是医疗器械,不是药,不能放在药房。放药房就是医院违规了。 这里面有个环节很重要,要先找一个门诊主任,骨科、外科、伤科什么的都可以,打个报告上去,说我们这种产品如何如何好。当然,得提前吃顿饭,给个红包。然后经设备科同意,产品就进来了。一般设备科都会同意的,因为它从这里面要剥一层。如果卡住了,那就是要钱了。其实也不多,一般也是给一个五百的红包,说实话,人家设备科长经手十几万、几十万的设备多了去了,看不上我们这种小产品。 记住,要选那些信誉好的医院,一定要保证在一两个月内回款。钱到不了位,什么都白搭。 每盒毛利20元 价格这一块,我们通常这样建议:到当地的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通过我们提供的授权书和申请表,花个五六百块钱,就可以搞定,这样进医院也更方便一些。 两片装的伤骨愈膜,目前我们只批了上海的零售价,是36块钱一盒,你们可以参考这个价格。当然,有的地方,比如潍坊,就卖得很高,在四五十块钱左右,我们通常不鼓励这样,因为还有一个患者承受力的问题,我们这个主要靠量,量大了,单盒利润低一点也可以,总的利润就上去了。再说我们这个产品病人用了后会有一种依赖性,这是别的产品不能比的。 下面说说成交价。按国家规定,(对医疗器械)医院只能从中赚15%。零售价除以115%,等于31块3,这是理论上的成交价。实际上,31块3是成不了交的,医院———主要是设备科或者器械科,他们可能提一部分———一般是一块钱左右,这样基本上是在二十八九块钱左右成交。 好,下面你记一下供货价,9块。没错,是9块,这样你的毛利就是20块钱,当然你开发票,要通过哪个公司走的话,还要扣一部分税收,大概是两块钱,这样(利润)就剩下18块。 公费这一块特别重要 下面是一个重要环节———医生。说白了,我们这个产品就靠医生了,因为他们对病人有个引导的作用。 直说吧,给开单的医生呢,我们一般是零售价的15%到20%,这是不成文的规定,一般要压到15%,否则你的利润就低了。对,15%,36块钱的话,开一盒就给提5块4。 还有一个统单的人———通常是护士———很重要,因为几个人开,开多少,都要通过他,月底你也是通过他跟医生结算。这样一盒你要给他提五毛钱。 你可以在当地发展一个业务员,女的,不用太漂亮,太漂亮容易出事,让她去医院伤科、骨科、理疗科什么的去缠,说自己下岗啊什么的,说得惨些,让他们多开点。其实人家医生也都明白。反正到时候你给开的钱到位就行了。 还有,上面提了,我们这个产品主要靠量。为什么让你找门诊主任打报告?因为它一般是放在门诊开,因为你住院部就几十个人,一个月下来才多少啊?门诊不一样了,一个科室一天至少得100个病人吧,只要有10%的人买,每个人只开一盒,一天就是10盒,一个月就是三件货啊。 公费医疗这一块,特别重要。像什么电力、电信、公检法,看病都是实报实销,因此让医生大胆地开就是。还有退休的老干部们,给他开个十盒八盒的,都没有问题。 产品适应的领域主要是骨科、伤科。还有外科、专家门诊、老年门诊,都可以开。还有妇产科,妇产科为什么开呢?治经后腰酸背痛啊什么。儿科也可以,小孩子绑个夹板在那,他坐不住啊,好,给他开几贴伤骨愈膜回家贴去。 细水长流 你一定要弄清我们这个产品的性质:它不是药品,不能放在药房;医生开的不是处方,而是治疗单。记住,产品一般放在治疗室,跟纱布、拐杖什么的放一块儿,或者护士室也行。绝对不能放在医生那里,被病人投诉后就完蛋了。如果医院没有这样的地方,你就给他买一个小箱子,反正也就几十块钱。 对了,千万不要把产品跟带“钢板”的(指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记者注)放一块用,为什么呢?那玩意风险太大了,粘上准出事,百分之百出事。 细水长流,我们这个产品就这个优势,利润不算很大,但操作方便,加上又安全,一时半会儿可能赚不了多少,但有个远期效益在里面。 我跟你实话实说,我看你不太像做这行的人,你别听说起来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复杂得很,你听我这么干说也不行,我们月底有个培训班,我建议你到时候最好过来听一听。 本报见习记者 柴会群 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