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嘉陵
2005年1月1日,实行多年的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将取消。人们普遍认为,这对中国纺织业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纺织品服装可以自由进入所有国家市场,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但同时要看到,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趋势下,失去配额限制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将更趋激烈,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因此,配额取消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来说
,也是挑战。
贸易模式将发生变化
有关专家指出,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取消后,世界纺织品贸易模式将发生变化:采购链被压缩,采购商加紧在生产国设立办事处,直接控制每一环节生产成本,尽可能压缩采购的中间环节费用及加工费用;采购周期缩短,供货商的风险加大,大量采用见单付款、承兑付款,对备货的要求更高;采购将更加集中于产业链较健全的国家、产业体系完备的地区、服务好且快速反应能力强的企业。
在这种贸易模式下,中国企业也应改变经营方式,使产品开发和经营运作与之接轨,要围绕创新、优质、快速反应健全自己,了解国际市场产品走势、质量要求、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区域、行业品牌运作,最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加工厂向时尚策源地转变。
中国纺织业面临的问题
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有关专家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配额取消后,相关国家绝不会轻易拱手让出市场,中国纺织企业必然会遭遇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将以新的形式长期存在,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出现新的变化。关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认证将可能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常用的贸易限制手段。欧美国家近来对中国纺织品的一系列反倾销案,就已初现端倪,应引起中国纺织业界重视。
原材料制约。我国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但原料发展滞后,化纤和棉花需大量进口,对国际原料市场依存度较大,而国内棉价的大起大落使纺织业也起起伏伏。同时,国内纺织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化纤、棉花等资源短缺。
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国纺织业工艺技术水平落后、特别是印染后整理滞后状况并未根本改观,新型纤维研发能力不足,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仿制或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强,多年形成的数量增长型、加工型的出口模式,注定了跟而不领的产品开发模式,国际品牌的打造举步维艰;不适应国际市场短周期、小批量、多品种的变化趋势。
过去我们总强调中国有原材料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现在,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已不明显了。如,与巴基斯坦、印度在传统的大宗产品如棉纱、棉布的竞争中已不占优势;随着越南、印度等国逐步开放,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便宜。
提升品质 积极应对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纺织业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路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树立知名品牌;注重创新,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国际化、市场多元化,增进国际交流,加强行业预警,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与国际接轨,加强标准认证,实现行业自律。
要提高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科技进步上下功夫。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必须要培育一批具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畅通的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企业。要在产品集群地建立起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树立优秀企业和产业集散地的品牌形象,建立行业优秀产品的认证推广体系,最终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
注重产品开发、全面提高国内纺织行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中国纺织业应对后配额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近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中国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孙瑞哲,特别向记者介绍了纺织产品开发基地的建设情况。
该基地由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牵头,首先在上海建立,2005年将初具规模。这是一个集约型的研发产业基地,包括服装设计、面料、原料的完整研发体系。据了解,该基地近期将着重提高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地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以现有36家基地企业为依托,实行一条龙开发,重点加强与上游化纤、染化料企业和下游服装企业的紧密合作,最终建成集产品开发协作、检测服务及贸易推广于一体的纺织品研发中心。
知彼知己 与国际接轨
中国纺织服装界已行动起来。9月底,69个产业集群地区的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代表,在上海共商行业发展大计。有关人士注意到,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世贸组织国际贸易中心市场部专家克纳帕先生在演讲中提供了详尽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国外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业早已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国外在研究中国,中国也应研究国际市场及其规则,不能只是被动地应对反倾销。目前,应尽快着手开展中国社会责任标准的建立及认证工作。社会责任标准是国际上新兴的企业认证体系,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还是个新词儿。它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范围涉及雇佣童工、健康安全、保险、劳动条件、环境、工作时间和报酬标准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诉讼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