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业大而不强 差错堪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07: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全晓书、樊曦) 连续9年年均新版译著上万种、《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外国名著的中译本竟多达十几二十个……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国”。然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上,众多与会的翻译学家却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我国虽是“翻译大国”,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为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鱼龙混杂,粗制滥造之作仍有很多。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而1995年至2003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的数量高速增长,达到9.44万种。据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介绍,我国的重译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伯尔尼公约》,此后翻译外国当代作品便需引进版权。因此,很多出版商将目光投向了古典名著,一时间各种新译本充斥市场。《红与黑》出现了26个不同译本,《堂吉诃德》也有十几个译本,有些质量平庸,有些干脆就是胡译、抄译。 与文学翻译质量低下的问题相比,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差错现象更加严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指出,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已到了“俯拾皆是”的程度。造成总体翻译水平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匮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