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保健品 > 正文
 

九成保健品地下销售 悄无声息赚钱成手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4:55 广州日报大洋网

   会议营销、活动营销、旅游营销等手法使保健品企业迅速积累财富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5000多种保健品,但超市商场可以见到的只有一两百种,有些保健品年销售六七个亿,但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悄无声息地赚钱’成了保健品企业最大的默契。”中国保健协会医药保健品分会会长于斐对记者如是说。

  这些企业是如何暴富的呢?近日,曾做过某保健品企业营销“操盘手”的临风(化名)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内幕。据透露,会议营销、活动营销、旅游营销等“地下”营销手法已成为保健品企业迅速积累财富的“点金石”。这同时给消费者及行业带来极大危害。

  本专题撰文:记者黄佩、刘宏宇

  据临风介绍,目前在全国做保健品“地下”营销的一般有两种企业,一是保健品的生产厂家,另一是保健品的代理商。数量最多的还是这些代理商。在广州仅他知道的就有百来家这样的企业,有些小代理商甚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公司。

  据介绍,一些代理商为了逃脱日后的法律责任,在工商部门注册时,一般不用自己的身份证,而是花钱购买老年人或是农村村民的身份证,然后掏几万元钱让注册中介机构办个营业执照。

  由于怕工商部门来查,这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了,注册新的公司。他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们公司就搬了四五次家,换了四五个名字。为何一个小企业能够如此迅速地积聚财富呢?临风向记者讲述了赚钱的三种“猫腻”!

  猫腻一:“免费义诊”实为诱饵

  日前,家住海珠区的何伯向本报投诉了他的上当经历,不久前某中心表示免费为心脑血管病人服务。何伯等到了该“中心”后,几个穿白大褂的“大夫”简单询问了病情之后就免费增送十支口服液,说十天之后来复诊。十天之后复诊时,“大夫”告诉何伯,他的血压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让他继续服用那些口服液。但是这次就不是免费赠送了,而是270元10支。

  临风告诉记者,像何伯这样的遭遇也就非常普遍了,那些所谓的“大夫”都是公司的销售人员;血压仪等检测仪器有很多是可以手工调节的,想让谁的血压高就高,想低就低。病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由“大夫”信口胡说的。并且讲得越悬乎,消费者就越担心,越容易上当购买。

  猫腻二:联谊会茶话会成推广会

  除了义诊以外,最常见的还有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会议,在会场上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来达到销售目的。公司一般会派很多业务员到老年人居多的地方,和老年人打好关系,然后借用各种名义,让老年人联谊会、茶话会等各种会议,并告诉他们到场者每人都有一份礼品,许多老年人没事就会过去凑热闹。

  等这些老年人到了会议现场后,公司就运用各式各样的检测仪器来吹嘘产品如何高科技,安排有各种头衔的专家现场介绍产品。竭力煽情,疯狂造势,还让事先安排好的假消费者现身说法,把原本价格低廉的产品包装成高科技高价位。一些经不起诱惑的消费者就开始主动掏腰包了。

  临风告诉记者,一些企业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产品,却因启用会议营销模式,腰包都被冲破了。由于有联谊会等各种名分做幌子,与传统营销相比,会议营销针对性、隐蔽性更强。

  猫腻三:“旅游营销”是时尚骗局

  一些消费者在上过会议营销的当后,就不愿意再去了,于是一些企业就想出了新的办法:旅游营销。

  在一些高档生活社区,公司专门请一些年轻女孩主动和社区老年人聊天以便培养亲情,隔三差五地请他们喝茶吃饭,并通过这些老年人认识更多的客户。瞄准目标之后,公司就组织这些老年人免费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教唆消费者购买产品。

  由于此时业务员已经和老年人产生了感情,公司又提供了这么多免费服务,老年人多多少少都会买一些。临风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们公司组织40多个老年人到清远游玩了一次,当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近十万元,而公司只花了不到一万元。

  各方意见

  营销手段无可厚非

  广东某律师事务所的李律师认为,商家采用各种方式使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本身无可厚非,关键问题在于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因素,比如编造保健品用途、夸大功效,就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而采取强制手段强迫参加会议、旅游或者接受义诊的人购买保健品,就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广州市消费者协会相关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上海知名营销专家陈奇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地下”营销近几年火爆,也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有一定关系。营销人员正是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这一心态来达到销售目的的。一些“免疫力”差的消费者自己经不起会议营销现场的诱惑主动掏腰包,消费者自己也有责任。

  记者观察

  地下营销能走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消费者大喊“上当受骗”白花冤枉钱之外,还有几个更让人害怕的问题:一是,由于许多“地下”营销公司很少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一旦消费者吃出毛病来,想找企业索赔非常难。另外,即便是一些比较正规的全国性的“地下”营销企业大笔交易都是在“地下”完成,隐蔽性很强,税收问题成为一大难点。更重要的是,现在一些保健品企业正在把“地下”营销和传销逐渐融合在一起,笼络老年人进入传销圈套,做现场医“托”,利用他们赚取钱财。

  而更让保健品行业人士担心的还不止这些。现在只要是“地下营销”所到之处,消费者的谩骂声就不绝于耳。这种不顾后果的透支市场诚信资源导致的结果将是整个保健品行业的迷失和毁灭。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保健品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