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后保险业应变 收益型保单处境尴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7日 10:24 《财经时报》 | |||||||||
《财经时报》走访了几家银行储蓄所,发现加息后,以储蓄型险种为主打的银保产品销售额明显下降;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保监会对于分红类险种的预定年收益率明确规定2.5%的上限;目前,3年期满累计收益率为6.3%的保单,现在已经提高到7.5%,达到了2.5%的上限了 本报记者 魏璇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马莲道储蓄所本周异常忙碌。他们当中许多都是前来办理转存业务的,即将原来的定期存款取出,并重新存入,以获得加息后利率。队伍一直排到门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往日人气旺盛的银行保险柜台。 据了解,加息一周以来,这个储蓄所还没有卖出一张银行保险保单。负责银行保险柜台的银行工作人员感叹:“谁说现在的老百姓理财意识差?别看利率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人家也能比出长短了。”不过,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加息带来了客户流失的风险,同时也带来了资金运营收益的提高。“产品销售和资金运营两个方面对保险公司一样重要,甚至资金运营能力更重要一些。因为资金运营能力强的公司设计的产品自然有吸引力,销售也就不成问题了”。和销售人员的苦脸相比,太平人寿保险公司资金运营中心的分析师则显得轻松得多。 寿险受困于收益瓶颈 《财经时报》走访了几家银行储蓄所,发现加息后以储蓄型险种为主打的银保产品销售额明显下降。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保监会对于分红类险种的预定年收益率明确规定不得超过2.5%。 “这款产品原来3年期满累计收益率为6.3%,现在已经提高到7.5%,事实上,一年期的受益率已经达到2.5%的上限了”。工商银行朝阳门外储蓄所负责银行保险销售人员拿出一款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介绍说。2.5%的收益率也只是刚刚与调整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持平;而按照保监会相关规定,3—5年期储蓄型险种的收益率,已明显落在存款利率之后。 “关注保险产品的收益率固然重要,但保险更重要的职能是提供保障。”这句话是这位银保产品销售人员这两天用来说服客户的重要武器。“银保的分红产品,卖点就是分红。现在分红收益这么低,确实难以说服人买”。她最后坦言道:“尤其在最近看报纸说分红产品的保障功能很低后,更没有人买了。” 高投资带来高收益 尽管寿险产品受到了加息的打击,但也早有公司做好了防备。 据了解,一周之间,美国友邦保险在广州、上海、北京、苏州的分公司已经做出了反应——调整万能寿险两款产品的收益率。其中,个人投资账户的年结算利率已经提高至3.2%。 友邦上海分公司产品部门专家算了一笔帐:银行一年期储蓄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存款收益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年利率则为2.03%。换句话说,友邦万能寿险的年收益率比加息后银行的年收益率要高1.2个百分点;同时,3年期存款利率由原来的2.52%上调至3.24%。 尽管在加息过程中,财产保险受到的波及不大——财产保险以短期产品和一次性产品为主,但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依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将三年期的家庭财产保险年收益率2.55%上升为3.27%。 根据华安家庭财产保险条款规定,在10月29日之前购买该产品的客户,从保单生效之日起到10月28日,其收益率按2.55%计算,10月29日之后则按3.27%计算;10月29日之后购买该产品的客户则按3.27%计算收益。如果将来银行同期利率做出新的调整,该险种的投资收益率仍会相应调整。 考验保险公司的时候到了 专家指出,当时推出分红保险、万能寿险和投资连接保险等具有投资性质的保险,就是为了防止利率风险,加大产品吸引力。在低利率的环境中,透过提高投资者回报空间来吸引客户,同时避免因为过高投资收益承诺产生新的利差损。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保险公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如今,到了考验保险公司真水平的时候。 “分红保险,考验的是保险公司经营能力。换句话说,把经营成本压低来获利。现在加息了,在不增加保险承诺收益率的基础上如何带来更多的投资回报,就看保险公司控制经营成本的能力有多强”。对于保险资金运营而言,加息是带来了“福音”。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中心专家分析说,央行升息,造成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同业拆借等利率的相应提高。对于依然非常依赖大额存款和同业拆借等投资渠道的保险行业来说,会提高资金投资收益率。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截至今年6月,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9732亿元。其中1805亿元购买国债;473亿元购买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三分之一;5194亿元存入银行,成为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之一;692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占证券投资基金总量的四分之一。 “根据投资资金分布可以看出,保险资金在升息过程中应该是获利的。不过还需要看到一个隐忧,就是前期购买大量债券,在升息过程中会出现资产缩水。但作为与长期负债相匹配的资产,如果控制好,不会有太大损失。”分析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