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55亿美元的中国公司跨国抢购案(5)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5:34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 |
其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将是国家开发银行。据知情人士透露,开发行将提供绝大部分并购资金。据估计将高达80%以上,以长期贷款的协议利率为基准。数据显示,仅此项贷款就将占到国家开发行2004年全年规划贷款187亿美金的1/4以上。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第二次金融改革的产物。是次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履行商业银行职能,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改为商业银行贷款,就是所谓的“拨改贷”,并专门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履行国家专项职能。作为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是为国家支持的大型长期基础建设、能源等项目提供大额贷款。其95%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开行发行人民币债券,其他来源于资本金和外汇债务。除了开发行提供的绝大部分并购资金,剩余的部分将由五家公司按比例出资,另外,部分跨国金融机构或将提供少量银团贷款。8月18日,五矿与美国银行、星展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及渣打银行安排和包销的国际银团贷款协议刚刚在京签署,贷款金额为1亿美元。该贷款由来自8个国家的14家国际性银行提供;早在2002年,新加坡发展集团为中国五矿集团独家提供了1亿美元贷款。除了国际银团以外,国内商业银行也极有可能加入该银团。其余四家参与方都拥有极好的国际信用记录和融资渠道,尤其是宝钢和中信。除了国家战略保障的信用和信贷支撑以外,上述公司聚合的调动资金的实力似乎不成问题。 关键是交易价格——这是该项交易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尺,甚至将决定有关主管部门是否通过。当初始报价过高之后,该项交易价值高估的质疑就在业内外蔓延开来。来自花旗集团竞争对手的银行机构则表示,五矿的报价显示,中国公司仍然处在以过高价格收购外国资产的危险之中。 “对没有经验的中国企业,最保险的办法是不收购上市公司,这样就可以按实际资产评估后收购,比较贴近实际价值。” 华东政法学院名誉院长、本刊专栏作家汪康懋教授认为。诺兰达传出收购消息后,有许多国际大公司前来购买,股票也随之上涨。据汪分析,一方面,这极可能是诺兰达从中造势,将股票炒高;另一方面,许多国际大公司有这个消化能力。对国际大公司来说,他们有专业知识、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他们买进诺兰达后可以再分拆、卖掉,即使不卖,他们也有能力将其重组。但五矿为首的企业,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如人力资源,中国没有足够专业的人士可以进驻诺兰达并设法控制这家企业,也没有能力设计及有计划有效地实施重组,弄得不好,对方利润转移,中方也发现不了;第二,国内企业对国际法律不够熟悉;第三,文化冲突;第四,语言障碍,拉丁语系或西班牙语系,都跟中方惯常使用的语言不通,在劳工上就没有办法做到沟通;最后,意识形态的冲突。汪康懋建议,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宁肯收购矿产,也不要收购生产商或企业。 诺兰达造势推动股价上涨,即所谓的“阴谋论”——诺兰达与国际矿业巨头,以及投资机构达成默契,借并购消息拉抬股价。针对汪的分析,部分市场观察人士并不认同。 “股价上升与‘阴谋论’并没有逻辑关系。”长城伟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分析师李榕指出。据介绍,如果收购方不懂国际市场行情,有着长期市场运作经验的被并购方可能运用其专业知识,用比较合适的策略逼得你不得不用更高的价格购买企业或成品。这种策略并不能说是阴谋或者欺骗。任何不专业的人进入,都可能在事实上推动这种价格虚升。 有人以诺兰达企业中经常发生员工罢工作为其企业的负面信息,李榕也不表赞同。一个企业出现罢工事件,并不等同于这家企业出现了问题。以铜产量全球第一却经常罢工的智利为例,这有可能是铜矿企业的一种手段。它是以罢工手段来告诉全球——铜矿企业发生罢工了,产量下降,铜价即将因供求关系发生改变而上涨。某种意义上说,铜矿企业以罢工来为铜价上涨做铺垫,或者说寻找合适的理由。所以,罢工与企业负面信息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用专业知识处理它,甚至将其化为手中可利用的工具。 “收购当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譬如文化问题、劳工纠纷。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那么,一个贸然进入的外来者,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它牵扯到当地的法律问题、工会组织、文化背景等。”汪康懋提醒。智利和秘鲁等国矿业工人罢工甚至会成为国际有色金属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新的矿产税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而诺兰达27%和19%的资产分布在上述两国;诺兰达利润下滑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连续的罢工事件。 《全球财经观察》系列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