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民意调查:七成外来工受过职业中介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 06:5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董伟 通讯员 范建霞 金小天 一份对职业中介和外来务工者的调查显示:职介无证情况严重,非正规职介的比例高达77%,72%的外来务工者遭遇过职介欺骗行为。这一结果不仅让调查者宁波社情民意调查办公室、城调队感到意外,也让所有人都触目惊心。
调查者在宁波市职介经营户相对集中的鄞奉路75号职介市场,调查了当日营业的35家职业中介机构,只有1家按照劳动部门的规定“三证(职业介绍核准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上墙”,而鄞奉路沿街而设的26家职介机构中,也只有13家属于合法经营的正规中介。非正规职介机构大量存在并混杂于正规职介之中,有的不仅没有做到“三证上墙”,甚至连机构的名称都没有。 调查进一步了解到,一些非正规职介经常今天开明天关,不定期、不定时的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劳动部门的检查和取缔带来极大的麻烦,不仅侵害了合法经营户的利益,也扰乱了整个职介市场的秩序,更是给外来务工者带来巨大的伤害。 调查者通过对400名外来求职人员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72%的外来务工者遭遇过职介欺骗行为。其中,57%的人遭遇过“招聘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符,待遇差别大”,去之前说得天花乱坠,故意抬高工资和待遇条件,以吸引求职者的兴趣,去之后却发现冰火两重天;43%的人遭遇过“用人单位已经招满了,还故意介绍过去”,明知不可能仍然是先宰一刀,把职介费拿到手再说;18%的人遭遇过“工作内容不相符”,说是去“拉磨”其实是去“耕地”;18%的人遭遇过“给假地址,空跑一趟”,不仅工作没找着,而且由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盖章和说明而无法退还中介费;11%的人遭遇过“和自己人套好,用假电话假装和用人单位联系”,蛇鼠一窝唱双簧,电话两头是一头。调查归纳说,非法职介的欺骗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为三类:虚假信息、打假电话和给假地址。求职者一定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小心。 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的总量将超过3亿。而这一庞大人群步入城市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中介所”(调查显示,52%的外来务工者是通过“中介所”来找工作)。但是由于政府开办的劳动力市场很少能够给外来务工者提供“称心合意的工作”,丧失了应有的吸引力,再加上中介行业暴利诱惑和门槛较低,促使个体职介机构遍地开花,非法职介便混迹其中,使得本身就能力有限的外来务工求职者难辨真伪,受骗上当在所难免。 调查者在向20名个体职介经营者了解情况时发现,通常情况下,一家职介所一天的求职人数平均为57人,一般平均一天可以介绍8个工作。每个月的营业收入在旺季平均为5100元,淡季平均为2050元。除去房租、电话费、员工工资、税费等运营成本,旺季时可获纯利润3000元,淡季也有569元。利润率在旺季达到59%,即使在淡季也达到了29%,平均利润率为50%。如此高的利润,相对低的风险自然诱使众多人投身其中。 调查建议,有关方面加紧建立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规范职业介绍行业的从业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职介和职介过程中的非法行为,开展免费的职业介绍专场等措施保护外来务工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