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政策造就上万“科技富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21:34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8月26日电(记者 张学全、仇逸) 在上海莘庄一个别墅区内,叶文虎教授的灯近半年来经常亮到深夜。他正在为一项灭鼠新技术的问世,不辞辛劳地忙碌。
作为上海莘城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叶文虎拿着大笔转让雄性不育灭鼠技术的收入,可以说 什么也不愁了。如今,他不仅拥有一幢价值400万元的三层别墅,而且凭自己在公司所占的股份,今年还可获得约500万元的收入。 “是政府的科技持股政策让我富了起来,我要用科技致富的收入再开发几种更为理想的灭鼠新药。”他跑福建、上江西、下贵州,终于从雷公藤中寻觅到一种新的鼠药成分,用它生产的雄性不育灭鼠新药,可比现有的雄性不育灭鼠药物提高药效200倍。 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框,大胆改革分配制度。上海市政府为了鼓励科技创新,1998年出台了相关持股政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价入股可占注册资本的35%,而成果完成者个人可享有其中20%的股权。持股,催促上海的“科技富翁”队伍逐年壮大,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不需外面加压,创新激情自动迸发”;“我有公司的股份,公司就是我的家”。记者来到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公司,总经理施雷与一位科技人员如是说。可以说,这是上海持股科技人员的共同心声。 1998年7月,20多位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实验室的人员走出校园,创立我国首家发起式股份公司复旦微电子公司。两年后,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市值3.8亿元,比开业时的资金增长38倍,目前市值约10亿元人民币,外资占40%的股份。 公司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持股制度。施雷说,目前50多位核心科技人员占公司的股份约20%左右,有几位科技人员的股份市价达到500万元,最高的达到近1000万元。 正是这种持股制度,保证了技术创新的活力,加快了公司设计技术赶超世界水平的步伐。公司成立时只有2个专利芯片,现在拥有50多个专利芯片,跻身中国微电子行业专利拥有量百强企业,产品占据60%的国内市场,并走俏国际市场。 一些企业前后两种变化的实践使人警醒:科技人员享受着“做事业”和“得实利”的双重快乐,科技创新就有后劲,企业就能尽快走出困境。生产自固化人工骨的上海瑞邦生物材料公司,开始由于科技人员没有股份,年产值徘徊在1000万元。后来公司增资扩股,并让华东理工大学核心科技人员持有技术股份,技术障碍很快得以解决,公司的销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科技人员持股,还增加了社会资金投向科技产业的吸引力。不少科技人员持股的科技产业项目,市场前景好,投资者信得过,因而扩大科技产业规模有了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撑。上海新源变频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空调用的模糊控制调控器,一直热销。但是扩大产业规模资金不足。公司两次增资扩股,得到投资者积极响应,共向社会吸纳资金2500万元,使注册资本从不足2000万元扩大到4400万元。经过5年发展,销售额从28万元扩大到近2亿元,新产品从2个发展到54个。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陆澄镳向记者谈到科技人员持股时说,这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好政策。从1999年至今年7月,上海转化高新技术成果2706项,累计产生产值1534亿元。参与成果转化的3.88万科技人员中,持有股权的为1.16 万人,约占30%;人均持股40万元,平均年龄35岁。这些“科技富翁”带动所在企业不断创新技术,5年中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引发的产值达到700多亿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