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行动、“参与”为始

2012年11月06日 13:47  《绿公司》杂志 

  痛苦的高贵之处在于,它标志着这次伟大变革不再是社会精英和强权人物的权力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有关。这是一个“我”世纪,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参与”中反观自身,重塑信心;激发创造力,进化组织、重建社会,用正能量推动伟大变化的实现,而不是静待利益为“王”、权力为“柄”的丛林式结局。

  文│本刊记者 袁建胜

  1890年,古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一贯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一本叫做《心理学原理》的书,这本被称之为“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最具启发性、同时最具聪明才智的心理学书籍”,发现了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的秘密和实质:对于人来讲,并非情绪决定着行为,而是恰恰相反,人的性格和信念是由其行为所决定。

  “当人们微笑时,会感到快乐;当人们皱眉时,会感到难过。”在正能量与负能量之间的博弈中,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原理:做一个有力的姿势会让自己增加信心,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会让人心生愉悦,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且体会到的改变。正因为它如此简单,才容易被人忽略:哪怕一个小小的,可以激发内心正能量的行动,都很难实现。

  人人皆是环境,如果不主动采取改变的行动,每一个人的负能量,就会淤积在一起,让我们深陷其中,裹挟着我们向另一个方向改变。即使屈辱、恶心,我们仍然会选择“吃蚯蚓”,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和环境身上。

  “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生活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 弗罗姆认为,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患者的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已经造成痛苦的事实。其次,患者已经意识到痛苦,并有为克服痛苦而奋斗的努力。再次,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环境,丢弃曾经让他痛苦的“顺从”倾向。

  “精神健康的目标不是必须强加给人的理念,也不是某种必须克服的‘天性’、消灭‘固有的自私’才能达到的目标。恰恰相反,追求精神健康、幸福、和谐、爱、创造性,这些都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本性。”他说。怀斯曼的书在中国所受到的欢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治疗社会的“精神疾病”,这三个条件同样适用。一种切实的行为和改变,会影响更多人的信念,并推动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96年,美国高等法院,基于所谓“民俗”无法因法律改变的所谓“共识”,作出种族隔离合法性的裁决:规定美国公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但对于不同的种族有分开的公共设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

  1954年,在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与种族隔离,相关法律被推翻。在此之前,只有30%的白人支持废除校园种族隔离,35%的白人支持废除社区中的种族隔离,44%的人支持废除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在相关法律被推翻之后短短两年,这一系列数字就被改写为49%、51%和60%。尽管现在美国仍然有人存在种族歧视的观念,但已无人敢在公众面前承认这一点,而且,他们还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当下中国,空气干燥、不宜生存,这已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痛苦,抱怨与批评是正常的情绪,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果从现在和个体开始,做出正确的行动来“加湿空气”,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新的道德秩序重新在心里形成,社会风气开始转向,各层次组织结构会向包容人的自由、参与的方向,进行可能缓慢却无法遏制地进化。

  何谓正确?首先,来自于“仁”和“良知”的原点而非欲望和贪婪,这是正能量在每个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其次,出于理性的判断和而非智力的控制,理性是人以思想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能力,是“道”的传承;智力是人借助思想操控他人和世界的能力,是“术”的训练,这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威胁:我们总是想做智力超群的“超人”,未曾意识到正在成为理性“残疾”的矮子。再次,是否基于合作的形式和获取“爱”的结果。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使他在梦中如何的痛苦,道德说教、信息灌输已经被证明无效,即使某种形式的“奖励”也是一种负能量,人并不会真正因为能够得到“奖励”而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只是假装如此而已,获取利益已经在“奖励”中异化为主要的目标。观察一下我们身边单纯的孩子,就能发现这一点:他们不用任何形式的鼓励就可以让自己兴致盎然。

  普通人确实难以主动改变行为方式,哪怕从一个简单的变化,只有“参与感”才能唤醒自我的重新发现,就像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所讲的那样:“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从家庭这个最小社会组织层面,我们的参与和责任总是很明确的,如何从这样的组织扩展开去,不仅需要人的主动性,也需要创造性地更新组织机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吴玉慈:汽车与网络社交的投资挑战
  • 石建勋:热钱来袭 怎么看怎么办
  • 熊鹭:税收收入与经济周期啥关系
  • 徐天舒:EMBA送房卡和基金老鼠仓那点事
  • 杨林:三一应当如何应付在美国投资受阻
  • 姚树洁:2012年是中国经济模式转折点
  • Kingsley:大量热钱流入香港是假象
  • 阿平:茅台成中国最好股票的遗憾
  • 陈序:香港楼市如何消化新政
  • 张化桥:股票真便宜的时候 我偷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