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债市的第三种力量 外资银行成最大的赢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3日 13:3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刘明娟 上海报道 “我们现在还在付学费,”一位外资银行债券主管向记者坦言,“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熟悉和适应还需要时间。” 而就在各路市场豪杰谨言慎行、彷徨观望之时,在交易活跃的中资银行和外资投行
只要短债 外资投行中最热衷投资中国债券的当属汇丰银行。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汇丰上海今年1-4月的债券交割量是91.85亿元,相当于去年一年91.48亿元的交割量。去年该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结算量在外资机构中排名首位,在整个债券市场上的排名,由2002年的251位升至2003年的173位。 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尽管在2003年之前没有购买过中国国债,但在2003年一下子就购买了73.1亿元,排名第二位。而据一家中资银行的债券交易员透露,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去年一年只做了一个券,放了3亿头寸,而且早就全部出货。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今年中国债券市场一片惨淡的气氛中未见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身影。由此, 活跃于市场中的外资银行对中国的债券市场还是表现出了其格外谨慎的一面。 “国内市场升息周期的开始仍然不可避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分析师邹运告诉记者,“央行目前每周增加一次正回购操作,同时向银行定向发行票据回收资金的做法只是为央行未来赢取时间,更有可能在等待国际市场升息周期的开始。” 这种普遍的市场预期亦得到了外资银行的认同,“升息只是个时间问题,”一家在债券市场上颇为活跃的外资银行的一位债券业务主管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只买短期债券或央行票据。”而另一位外资银行的债券交易员也向记者透露,他接到的上级命令及规定是现在只能买一年期以内的债券。 除了风险上的考虑,对中长期债券的摈弃也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相对稀缺有关。 “我们拿来买国债的人民币只有两个来源,一是注册资本金,二是人民币存款。”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解释道。根据中国在WTO中的相关承诺,目前外资银行只能吸收企业的人民币存款,还不能做居民的人民币业务,而稳定性较差的短期企业存款并不能保证外资银行有足够的人民币去购买中长期债券,换句话说,外资银行也没有强烈的资产负债匹配动机去购买中长期债券。 上述外资银行债券主管向记者透露,其所在银行从未持有中国的金融债,原因之一就是在集团内部的高层看来,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金融债的信用等级不如财政部所发国债。原因之二则是集团内部全球统一的市场评估体系还无法对中国特殊的浮息金融债做出准确评估,因为国内的浮息债基准利率并不是市场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并不反映市场预期。 谁是赢家 笼罩在市场上空的加息阴影使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市场各个主体都分外谨慎,但依然有人能够凭借资金和信息的实力低调获利。 5月19日,国开行第八期金融债招标,基本利差招标结果达到了1.53%,比一个月前发行的十年期金融债高出23个基点,创下了浮动利率金融债的历史新高。“市场成员的投标积极性有限,有效投标倍数仅为1.39倍,153个BP的历史最高点也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南京商行的刘敏说。 但是,“每一次新债发行,对我们都是一次伤害。”一位国有大银行的债券研究人员对记者感叹。一级市场高启的利率将立即抬高二级市场的收益率,降低二级市场债券价格,“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以前买的债券现在亏了”。 “市场已经缺乏理性走向极端。”上述国有银行的研究员说,“如果考虑税收因素和国债的信用点差,五年期左右的国债收益率已经高出了同期的贷款利率,作为投资,银行应该可以买进了,但是市场并不是这样。” 然而,债券市场的“第三种力量”趁势获利。 4月底时,市场纷纷传言央行会在“五一”长假结束后加息。“在市场本已脆弱不堪时先通过制造加息传言进一步扰乱人心,在市场上通过迅速打压长债来引导市场再次深跌,加上交易所标准券折算比率的临时调整措施,逼迫有暴仓危险的持券机构在低位认赔出局,顺势捡得廉价筹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的久诚撰文分析,“在基本面数据转好之前,在成交稀少的市场环境下,不需花费太多弹药坚决将价格拉升相当幅度,等重要信息完全明朗之后,他们已经完成了建仓和拉升阶段,剩下的就是制造新的市场方向预期,逐步兑现获利了。” “在市场上博价差最终所依靠的还是资金和信息方面的实力,”一位在债市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那些与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有着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投行以及投资风险体系比较规范的券商还是能够获利,从交割量来看,他们并非是最活跃的,但他们是最大的赢家。当然他们是中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