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债市求解避险之道 券款将实现实时交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6日 13:0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马宜 北京报道 11月8日,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将联接,银行间债市将实现券款实时交收。 日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发布了《关于做好“券款 对付”结算业务的准备的通知》,酝酿多年的“券款对付”结算方式进入最后的测试和人员培训阶段。弥补制度漏洞 券款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简称DVP?,意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按照1995年国际证券服务协会?ISSA?所做的定义,它可以表述为证券从卖方转移到买方的同时资金从买方转移到卖方,其间不能有时间缝隙;交付一旦发生具有终结性,不可撤消。 实行“券款对付”方式后,交易双方在交易达成的第一时间内,分别同时完成资金及债券的划拨,解除市场成员在交易中对信用风险的担忧,并满足市场高流动性要求。 被称之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券款对付”,在市场交易员看来,意义在于其对制度缺陷防患于未然。 比起资本市场其他地方,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个较少出事的安静角落。在目前的市场体系中,各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是通过其内部的风险控制来制约因交易对手的原因可能会出现的违约风险。 银行的风险控制中心会定期地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重新评级,以决定今后一段时间内交易对手和交易方式的选择。 “但银行的授信并不是每天都更新,如果一旦在两次授信之间,对方出现问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一位国有银行的交易主管对记者说。 而且,这导致了市场的不公平。一些信誉度高的大银行,可选择余地大,如果对另一方的信用稍微有些不放心,它们通常都选择具有自我保护的条款,如在买券时采用见券付款,在卖券时采用见款付券,所以风险很小。而那些小机构,由于本来选择对象就少,不得不经常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的结算方式。 “一个有效的市场是不可能依据个人的信用或机构信用来支撑的,必须以有效的制度规范参与者的行为”,一位交易员指出。 目前市场中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是见券付款?买方通过系统确定对方有券后再划款?和见款付券?卖方收到买方资金后再通知系统办理债券交割?。无论是见款付券还是见券付款,都存在明显的漏洞,因为资金、债券以及成交三个环节相脱离,容易造成市场秩序上的问题。 “去年调高准备金利率的同时又有类似于长江电力那样的大盘股发行,当时整个市场资金链绷紧,很多机构根本还不了钱,市场出现大量违约情况。”一位交易员向我们透露,但因为采用手工划款方式,一般当事机构都通过私下调节最终解决了问题。 “但这都还不是恶意行为。”这位交易员说,“当市场扩容,难免会鱼龙混杂,如果不通过DVP在源头控制风险,随着未来的市场中资金汇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监管机构事后惩罚措施的力度和时效性都堪忧。” 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容使得制度的完善成为必须之举。市场成立之初,成员基本上都是大的国有银行,信誉度高。而随着市场参与者的逐步扩大,各种各样的机构逐一登场,一些私企还通过控制场内机构,间接地入市交易。传统的风控机制在模糊的市场中变得力不从心。 搭建业务创新平台 对于后台的资金清算人员来说,“券款对付”绝对是一个大好消息,因为“券款对付”将他们从原来大量的手工划款中彻底解脱出来。 但“券款对付”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其为今后的银行间债市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业界认为有些眉目的应该是央行酝酿已久的自动质押融资业务。自动质押融资是央行为解决支付系统清算成员日间头寸不足时,以该成员在债券业务系统中托管的债券为质押,随时向其提供临时性融资,从而方便调节清算成员流动性的手段。之所以称之为“自动”,是因为当央行发现一家机构出现透支问题时,它会根据你的债券户头上的债券余额,以一定比例,将债券质押,“自动”将准备金差额补上。这项业务推出后,商业银行不必储备高额的超额准备金,对其头寸的调配可以更加灵活。 目前,关于推出“券款对付”结算方式的相关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自7月下旬起,债券簿记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已进行了几轮联调测试,在9、10月下旬还将再进行两次模拟演练。 除系统测试外,“券款对付”参与方式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可以直接接入“券款对付”的机构仅限于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直接用户,即在支付系统中有清算账户的存款类机构,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而一直通过这些直接用户为代理行而进入人行支付系统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未来的准入方式,是采用直接在人行开立清算账户还是继续选择商业银行代理DVP清算,监管机构还未最终确定。 央行已于9月20日发布了《关于DVP实施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户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对这些非存款类机构的意向进行调查。在两系统正在忙碌地进行对接准备时,中央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三期的升级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上一期系统大概是四五年前的时候建成的,随着交易量的逐步扩大,系统升级已成为必须。”中央结算公司一熟悉情况的人向我们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