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站位靠前 频率已上升至一周四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 09:08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继上周增加短期正回购后,央行日前决定从本周起,在每周四上午固定增加央行票据发行操作,以进一步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至此,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的频率已上升至一周四次。这鲜明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在接下来更多倚重市场化调控手段的背景下,公开市场操作将承担起更重的任务。 2003年无疑是"公开市场操作年"。在这一年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宏观调控最频繁
然而,在今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与行政性手段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的影响力度逊于其他政策工具,出现了递减效应。 从西方货币实践分析,公开市场操作是这些国家市场化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最经常性的操作工具。即使是在市场化的国家中,也不否认和排斥行政性手段,在经济运行现出特殊情况时,撬动行政性手段恰恰是为了解决经济困局,维护经济平稳运行的选择,这也为公开市场等市场化工具的运用创造更好的调控环境。 现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成效己经显现,下一阶段的重点是继续进行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特别是针对导致此次宏观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改革,有专家为此明确提出"努力减轻对于行政型调控措施的依赖,适时回归到以参数调控为主的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应该说是最理想的宏观调控选择"。因此,特殊经济形势下的暂时让位,并不意味着公开市场操作己成"过往之事",公开市场操作还将在我国货币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己经开始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是高频率。市场操作频率由每周1次提高至每周4次;二是小幅度。一次性回笼货币的力度明显变小,通过正回购和发行票据共同实现回笼任务;三是短期限。比如央行票据期限结构明显缩短,三个月期票据数量明显增加,一年期票据数量明显下降;又如央行票据流通时间由"T+2"改为"T+1";四是科学化。建立信息报告制度,掌握市场资源流量和流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上述这些积极变化可视为央行在新形势下对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性调整,其操作策略和思路的逐渐趋于成熟,对市场的效应也将逐步显现出来。 (上海证券报 建行福建分行 黄建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