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变奏” 央行策略呈现出新方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 09:1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 通过高频率、小幅度和短期限提高准确性 频率高、幅度小、期限短,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出新的"方向"。 本周,央行宣布自周二起,增加一场公开市场短期正回购操作,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率由原来的一周2次提高到了一周3次。
与此同时,央行每次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逐步减少,品种的期限结构也出现了短期化的趋势。例如,本周二,央行正回购量仅为10亿元;央行票据的发行量为50亿元,比上周减少了120亿元。而在期限结构上,央行正回购期限仅为7天。 其实,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的变化从5月中旬开始便露出迹象。5月中旬,央行宣布在周二发行央行票据的基础上,在周四增加一场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自此之后,央行每周一次的回笼资金任务,开始分次解决,逐渐由央行票据和正回购共同分担。数据显示,在6月份,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的资金量,正回购回笼的资金量之比为2:1;而到了7月份,两者之比达到了1:1。 同时,在增添了正回购这一操作工具后,央行票据在期限结构的配置上也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为一年期长期央行票据发行量减少,而3个月的短期央行票据发行量增多,减轻了今后央行回笼资金的压力。自6月以来至今,3个月央行票据的发行量达到1000亿元,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仅为520亿元,两者之比接近2:1。而在今年1至5月份,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往往是短期票据的2倍。 显然,与以往相比,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手法走上了一条小幅度、多频率的道路。同时,在锁定市场富裕资金的期限上寻求于长短平衡。这一切表明,央行在加大回笼市场资金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准确性,加强对市场资金面流动性的控制,避免对利率水平造成不必要影响。 然而,回笼资金与保持市场资金流动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这无疑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央行于7月中旬加强了公开市场信息报告制度,除了原来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必须报送的流动性日报外,建立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电话报告、交易商月报、商业票据贴现周报等多项制度。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央行及时掌握了市场资金分布状况,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决策提供大量有效信息,提高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实际上,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为避免对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往往呈现多频率、小幅度的特征。如在英国,公开市场业务每天要操作3至4次;在美国,公开市场业务虽并非每日操作,但也经常择机进场。 受制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一步到位的难度较大。但是,央行公开市场的"变奏"预示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逐步走向成熟,央行对市场资金松紧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强化。 (上海证券报 记者 秦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