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银行资金卷土重来托债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 16:46 证券日报

  下半年资金供给量可以达到2.6万亿元

  □ 本报记者 闫立良

  经历了多根长长的下影线之后,上证国债指数“勇敢”地开始上冲,本周上涨0.44个百分点,收于109.64点,成交量也缓慢回升。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最近货币市场利率变化
以及农发行金融债的招标,显示着债市又有大资金介入,其中的主力仍然是银行资金。在度过了分流危机之后,债市的资金供给又有了保障。但央行调控政策的作用仍需观察,因此,债市也就难以摆脱紧缩阴影。

  资金供给有保障

  从上证国债指数近日的走势来看,债市一遇到下跌,就会被“托起”,如此往复,收出了几根长长的下影线。在后半周,伴以成交量的温和放大,上证国债指数顽强地摆脱了颓势。分析人士指出,引起当前债市新情况的,可能是资金面变化。尽管再融资以及IPO的重启对债券的供给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债券市场上制度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则会刺激下半年债券的供给。

  有迹象显示,中行IPO引发的资金面危机更多的是心理影响,在申购资金解冻之后,包括债券到期释放的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回流债市就成为必然。

  分析人士认为,从央行紧缩政策意图看,货币信贷是控制重点,而央行采取的定向紧缩措施,将使其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调控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迫使商业银行自觉压缩信贷,调整资产结构,银行多出来的“闲钱”必然会再度涌向债券市场。因此,下半年的债市将仍然维持供求总体平衡的态势,但新股分流资金等因素会引起一定的波动。

  申万研究所的最新一份报告显示,由于今年上半年,信贷反弹对债券形成了明显的资金分流作用,因此下半年的信贷回落后,银行体系内流向债券市场的资金将有望增加。预计下半年,债券市场资金供给量可以达到2.6万亿元。其中,银行可投入债券市场的资金达到9200亿元,占下半年债市资金供给量的35%。同时,伴随着大量债券到期,下半年到期释放的资金量达到1.4万亿元,占了债市资金供应量的53.4%。而今年下半年债券的发行规模将达到2.56万亿元。其中,预计央行票据的发行量规模为1.35万亿元,占比将达到53%;金融债的发行规模次之,为6200亿元,占据25%左右。

  因此,大部分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由于下半年债券发行规模和各类机构资金供应基本平衡,所以市场资金面不会进一步紧张。

  紧缩预期仍存在

  在今年前三个月贷款猛增后,央行立即上调了贷款利率;在5月份数据出台之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随即而至,加上期间不断的采取行政调控手段和发行定向票据等,央行调控的决心和力度都为市场所见。

  本周,周小川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表示,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结构,央行将作出政策调整,但货币政策调整要密切关注后市的宏观数据。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管理层仍希望通过温和调控以调节经济增长中的不和谐因素,从而避免调控给经济造成大幅波动。鉴于目前所实行政策的时滞性,其效果的充分显现仍需时日,因此,下半年政策仍存在较大变数:稳定的

汇率政策仍然是债市的一个重要支撑,但是这个支撑开始显露出减弱的趋势;而国内经济面临的困境如固定资产投资、信贷增长过快,
房地产
投资过热,以及CPI的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这些都引发国家出台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使得下半年的债市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

  海通

证券的分析师认为,央行微调的手段难以短期内抑制经济增长步伐。银行流动性异常充足是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速过快的根本原因,以目前市场资金面状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足以对资金流动造成逆转,反而更增加了市场对未来再出台紧缩政策的担忧。展望未来,央行依然会不遗余力地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公开市场配合定向央票,甚至准备金率的再度调整或利率的上调都是备选工具。

  金元证券的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三季度经济和货币运行数据预期仍难乐观,新一轮的紧缩不可避免;但流动性的扭转需要相当的时间。虽然全球加息以及国内通胀的压力带来我国加息的预期,但央行是否以加息的方法来调控经济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此时需要密切关注货币市场资金动向和利率走势,从而判断央行是否有进一步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

  招商证券的分析师认为,尽管债市资金面总体仍然表现为宽松状态,但下半年通胀压力将会上升,同时央行仍有可能出台进一步紧缩性政策,因此债市整体走势仍难以乐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