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市研究 > 正文
 

资金回笼力度并不可怕 宽货币环境利好债市股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07:13 证券时报

  信贷放量、资金回笼无碍中长期资金供给

  □本报记者 张柏松

  春节后,央行前所未有地在两周时间内回笼了4000多亿元资金,力度之大令市场瞩目;与此同时,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5658亿元,同比多增
了2849亿元,信贷有提速放量之势,货币债券市场短期面临着资金紧缩的压力。那么,这是暂时现象还是意味着资金面的转折?债市和股市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紧信贷”格局难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努力逐步见效,一些商业银行在新年的工作计划中已有刺激信贷的打算。以上海为例,工行上海分行提出的今年十大工作重点中,着重表示了要通过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优化客户营销模式等促进贷款增长,并要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的突破;进出口行上海分行也提出要增加信贷力度,大力支持优质企业。与此同时,一些专家还认为,今年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导向也有利于居民贷款需求回升,有机构预测今年房贷等消费性贷款可能有一定反弹。而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今年地方政府仍有投资冲动,政府在交通运输、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得整体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中长期贷款难以明显回落。

  但“紧信贷”格局是否会就此改变?债券市场人士多持谨慎看法。华安基金的黄勤认为,由于央行对固定投资反弹、

银监会对过剩生产能力都十分警惕,因此信贷增长量预计不会超过目标。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的陈震、东方证券研究员张杨也持这样的观点。张杨说,1月份信贷增长的固定投资增长当中,基建类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主要由于财政资金拨付时间的差异形成,目前尚无迹象显示央行有意改变信贷导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央行行长周小川等在不同的场合均表示,要控制过度投资。去年11月份信贷大幅反弹之后,央行即已着手调控。11月中旬开始,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大力回笼资金,最终导致去年12月末信贷余额增速由11月末的14.1%下降到12.98%,12月当月信贷新增规模也由11月的2251亿元下降到1359亿元。

  资金回笼力度并不可怕

  从资金供应角度来看,截至去年12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达8189亿美元,今年1月份外贸继续大幅盈余,当月顺差94.9亿美元,贸易盈余将推动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进一步上升,有机构预计全年外汇占款仍将保持高位,估计在2万亿左右,基础货币供应仍然充沛。因此分析人士认为,信贷偏紧的格局仍难改变,而“宽货币”格局虽然在今年面临一定压力,但总体宽裕格局不会转变。

  在基础供应格局和信贷难有大的改变的前提下,央行的行为成为影响资金面的重要因素。这既要看央行的政策取向,更要看央行所能使出的力量和最后的效果。

  春节之后的大幅回笼基础货币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虽然上周四3个月央票利率保持不变,但不少市场人士均表示,利率上升的空间已经打开,本周1年期央票利率很可能站到1.9%之上,1个月内升至2%。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利率调升也给中国货币市场利率提供了上升空间。目前美联储利率在4.5%,未来若如预期再度加息2次将至5%。中美维持3%左右的利差,则届时相应的基准1年期央票利率可以达到2%或以上。

  因此,一些债券交易员们认为,资金面暂时有所收紧,但中长期看,仍将保持较为宽松的格局。

  债市股市将受到支撑

  去年9月以来,M2和M1之间的“喇叭口”扩大,缺口一直在6%以上。高M2、低M1说明实体经济受信贷支持减弱,而M2快速反弹的背后,是资金对货币、债券以及

股票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支撑加强。未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仍有望得到宽松资金的支持。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尽管供不应求的情况今年将会缓和,预计今年债券发行总量将达到4.76万亿元,净增2.24万亿,比去年增长7%,但在M2高增长、总体资金面宽裕的情况下仍会有可观表现。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的张泳认为,债市中长期资金面仍相对宽松,有望保持稳定。深发展银行王丹也表示,债市短期受到一定回调压力,但目前仍然处于汇率改革阶段,中长期资金面不会有很大变化。

  资金面的宽松情况也将对股票市场提供较好的支持。目前来看,市场对人民币仍有升值预期,

人民币汇率也在平稳走高。国际资金通过QFII等正规渠道或者非正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也在预料之中,股市有望因此受益。此外,不久前交易所颁布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对质押式回购规则进行调整,业内认为,此举有望打通连接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场的渠道,未来银行间资金可望进入交易所市场,进而进入股市。近期基金和券商等跨市场机构就加紧在银行间市场融资,与此同时,机构在债券市场抛售的现象增多,这一方面不足以对债市带来根本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入股市,对股票市场将构成支撑。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1,9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